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年龄、性别等是相关因素,生活方式、病史等可致病因,病理有胃镜及病理表现,有症状及不同人群差异,可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针对病因及对症,预防靠良好生活方式等。
病因方面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生理功能会逐渐发生变化,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老年人患非萎缩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不同性别上无显著的特异性差异,但某些病因可能在不同性别中的暴露风险不同,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不同性别中的感染率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这不是导致非萎缩性胃炎的根本决定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或者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容易引发非萎缩性胃炎;长期大量吸烟、过度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的损伤,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增加患病风险;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发生改变,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从而容易引发非萎缩性胃炎。
病史因素:既往有过胃部其他疾病史,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状态,使胃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引发非萎缩性胃炎;患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也可能通过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血液循环等因素,增加患非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性。
病理表现
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黄相间,以红为主,或呈花斑样改变,黏液分泌增多等表现;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腺体结构基本完整,无胃黏膜萎缩性改变。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烧灼感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可能除了上述消化道症状外,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长期的胃部不适会影响营养的吸收;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等,容易被忽视,需要更加仔细地观察和诊断;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使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稍有波动,但总体表现与其他人群类似。
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
幽门螺杆菌检测: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非萎缩性胃炎的常见病因之一,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通过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采用四联疗法等进行根除治疗;同时对症处理,缓解患者的症状,保护胃黏膜等。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要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积极治疗相关的全身性疾病等,以降低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要注意预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如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共用餐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