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的原因包括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局部原因有外伤(鼻和鼻窦外伤、医源性损伤)、鼻腔和鼻窦炎症(感染性炎症、非感染性炎症)、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鼻腔异物;全身原因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二尖瓣狭窄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其他全身性疾病(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内分泌失调、肝肾慢性疾病及风湿热等),不同人群鼻出血需警惕不同情况,要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处理。
鼻和鼻窦外伤:如鼻骨骨折、鼻窦骨折等,常伴有鼻腔黏膜撕裂,导致鼻出血。儿童可能因挖鼻等行为造成鼻黏膜损伤出血,而成人可能因车祸、暴力撞击等导致鼻部外伤出血。
医源性损伤:鼻腔或鼻窦手术、鼻腔填塞等操作可能损伤鼻黏膜血管,引起鼻出血。例如鼻内镜手术后,局部创面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有少量出血。
鼻腔和鼻窦炎症:
感染性炎症: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干燥性鼻炎等炎症可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干燥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干燥、变薄,血管脆性增加,易发生鼻出血。
非感染性炎症:变应性鼻炎等也可能导致鼻黏膜水肿、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鼻出血。
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
良性肿瘤:常见的有鼻中隔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等。鼻中隔血管瘤多发生于鼻中隔前下方,瘤体血管丰富,易出血;鼻咽纤维血管瘤多见于青少年男性,瘤体组织脆,易出血。
恶性肿瘤:鼻咽癌等恶性肿瘤,肿瘤组织侵蚀周围血管,可引起鼻出血,多为回吸性血涕或擤出带血鼻涕,晚期可出现大量鼻出血。
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鼻腔内进入异物(如玩具小零件、豆类等),刺激鼻黏膜,引起黏膜糜烂、出血。
全身原因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降低,也易引起鼻出血。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鼻后部血管可能破裂出血。
二尖瓣狭窄、肺源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可导致静脉压升高,引起鼻黏膜静脉丛淤血,从而发生鼻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易发生鼻出血。例如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细胞异常增生抑制正常造血,易出现鼻出血,且常为反复性鼻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功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鼻出血。
其他全身性疾病: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等,发热时鼻黏膜血管扩张、充血,严重时可发生黏膜糜烂出血。
内分泌失调:青春期少女可能因内分泌失调出现代偿性月经,即“倒经”,表现为鼻出血;妊娠期妇女内分泌变化,鼻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也易发生鼻出血,分娩后鼻出血症状多可缓解。
肝肾慢性疾病及风湿热等: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凝血机制障碍等,均可能引起鼻出血;风湿热患者鼻黏膜可能出现出血倾向。
对于儿童单侧鼻出血,要特别注意是否有鼻腔异物;对于老年人单侧鼻出血,需警惕高血压、动脉硬化及鼻腔、鼻窦肿瘤等情况。在特殊人群中,如妊娠期女性鼻出血要考虑内分泌因素,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鼻出血可能提示病情变化,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