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与神经性耳鸣在定义发病部位、症状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儿童中耳炎常见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各年龄段可患神经性耳鸣,长期噪音环境人群发病风险高,有相关情况者需关注耳部健康定期检查。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是常见病因,儿童因咽鼓管解剖结构等特点相对更易患中耳炎。
神经性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刺激存在时,患者主观上感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主要与内耳、听神经及中枢听觉径路病变或功能异常有关,多种因素如噪音暴露、耳毒性药物使用、内耳供血不足、自身免疫性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引发。
症状表现
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患者常表现为耳痛,可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部或牙齿,小儿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抓耳等;还可出现听力下降,伴耳鸣,耳闷胀感等;部分患者有耳道流脓症状,初期可为稀薄分泌物,后期可能变得黏稠;若感染累及乳突等部位,可出现乳突区压痛等表现。慢性中耳炎患者多有长期耳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等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耳鸣。
神经性耳鸣:主要症状为耳内或颅内持续或间歇性出现异常声音,声音性质多样,如蝉鸣声、嗡嗡声、嘶嘶声等,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眩晕、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方面的症状,其耳鸣症状往往在安静环境下更明显,而在嘈杂环境中可能被掩盖。
检查方法
中耳炎: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肿胀等表现,若为分泌性中耳炎还可看到鼓膜内陷、有液平面等;听力学检查可发现传导性听力下降等;颞骨CT检查有助于了解乳突、中耳腔等结构有无骨质破坏、积液等情况。
神经性耳鸣:听力学检查多显示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鸣相关的电生理检查,如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等可辅助评估内耳及听神经功能;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等可排除颅内病变导致的耳鸣。
治疗原则
中耳炎:急性中耳炎多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具体药物需根据病情及药敏等情况选择),同时可使用减充血剂滴鼻以改善咽鼓管通畅情况,疼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分泌性中耳炎可先尝试保守治疗,如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黏液促排剂等,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鼓膜穿刺、鼓膜切开等手术治疗;慢性中耳炎有手术指征时可考虑行鼓膜修补术、乳突根治术等手术治疗。
神经性耳鸣:首先需积极寻找病因,针对可纠正的病因进行治疗,如停用耳毒性药物、改善内耳供血等;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对于精神心理因素明显的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配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还可采用耳鸣掩蔽疗法、耳鸣再训练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
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患中耳炎相对更为常见,且儿童患中耳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家长密切观察;对于神经性耳鸣,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相对更易因内耳退变等因素患神经性耳鸣。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噪音环境的人群中耳炎和神经性耳鸣的发病风险均会增加,应注意佩戴防护用具;有耳部外伤史、长期使用耳毒性药物等情况的人群需格外关注耳部健康,定期进行耳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中耳炎或神经性耳鸣等问题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