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有多种常见症状,疼痛早期间歇性后期持续且与生长部位相关,病变部位可触及逐渐增大、边界不清的肿块,会致功能障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还会出现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特点:骨癌早期多表现为间歇性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疼痛。儿童骨癌患者的疼痛可能在夜间更为明显,有时会影响睡眠。例如,一些骨肉瘤患儿会出现夜间痛醒的情况,这是因为夜间人体活动减少,对疼痛的感知更敏锐,而且肿瘤细胞在夜间的代谢活动可能相对活跃,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疼痛加剧。成人骨癌患者的疼痛也会随着病情发展从偶尔疼痛转变为频繁且难以缓解的疼痛。
部位:疼痛部位与肿瘤生长部位密切相关,比如骨肉瘤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常见于膝关节周围(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患者会感到膝关节周围持续疼痛;而尤文肉瘤可发生在扁骨或长骨骨干,疼痛部位相对不固定,但会随着肿瘤所在骨的部位而出现相应区域的疼痛。
肿块
表现:在骨癌病变部位可触及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而且通常会逐渐增大。例如,当腿部发生骨肉瘤时,可在腿部触及明显的肿块,随着肿瘤的生长,肿块会越来越大,影响肢体的正常活动。儿童如果发现肢体上有无痛性逐渐增大的肿块,家长需高度警惕骨癌的可能。
影响:肿块的增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导致相应的症状。比如压迫神经可能引起肢体麻木、无力等;压迫血管可能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出现肢体肿胀、皮肤温度改变等情况。
功能障碍
原因:由于骨癌病变导致骨骼结构被破坏,肢体的正常功能会受到影响。例如,发生在下肢骨的骨癌,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因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下降,无法支撑身体重量进行正常行走。儿童骨癌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病变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能会出现跛行等异常步态。
具体表现:上肢骨癌可能导致手臂活动受限,无法正常进行抬手、抓握等动作;脊柱骨癌可能影响脊柱的活动,导致患者弯腰、转身等动作困难,严重时可能影响到呼吸功能,因为脊柱病变可能会压迫肺部相关组织,影响呼吸运动。
病理性骨折
发生情况:骨癌会破坏骨骼的完整性和强度,在受到轻微外力时就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比如患者只是日常轻微活动,如走路、弯腰等,就可能导致骨折。儿童骨癌患者因为骨骼本身处于生长发育状态,骨质相对较脆弱,更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例如,一个患有骨癌的儿童可能在玩耍时不小心碰撞到肢体,就发生了骨折。
骨折表现:骨折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等骨折的典型表现,同时原有的骨癌症状可能会因为骨折而进一步加重,如疼痛会更加剧烈,肿块周围可能因骨折出血等情况而肿胀更明显。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骨癌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坏死吸收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发热。儿童骨癌患者出现发热时,家长可能会误以为是普通感冒等疾病而忽视,需要结合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消瘦、乏力:随着病情进展,骨癌患者会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消耗人体大量营养物质,并且疾病本身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身体的代谢功能,导致患者体重下降,身体虚弱,容易感到疲劳。儿童骨癌患者由于生长发育需要充足营养,消瘦、乏力等症状会更明显地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增长缓慢、体重不增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