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撕脱性骨折康复训练分急性期(1-2周)、亚急性期(2-6周)、恢复期(6周以上),急性期消肿胀止痛,做简单足趾活动;亚急性期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踝屈伸和内外翻,肌肉力量训练做小腿等长收缩;恢复期平衡、本体感觉、步态训练,各阶段针对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全程观察患肢反应,遵循个体化制定训练计划。
亚急性期康复训练(骨折后2-6周)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骨折部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和内外翻活动。踝关节屈伸训练时,坐在床边,患肢自然下垂,缓慢地将脚尖向上勾,尽量达到最大幅度,保持5秒,然后再缓慢将脚尖向下伸,同样保持5秒,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内外翻训练则是坐在椅子上,固定小腿,缓慢地将脚踝向内翻和向外翻,每个方向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灵活性较差,训练时要更加轻柔缓慢,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孕妇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避免腹部受压,选择舒适的体位进行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进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患者平躺,膝关节伸直,用力收缩小腿前方和后方的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等长收缩训练可以维持和增加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儿童在进行该训练时,家长要给予正确指导,确保动作规范;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注意训练时的心率变化,避免因剧烈的等长收缩导致心率过快,引发心脏不适。
恢复期康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平衡训练:可以开始进行平衡训练,首先从静态平衡开始,患者双脚并拢站立,尽量保持身体平衡,每次训练10-15秒,休息5秒,重复5-10次,每天3-4组。随着平衡能力的提高,可以进行动态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患者站立在平稳的地面上,尝试用患侧单脚站立,逐渐增加站立时间,从开始的5秒逐渐增加到30秒左右,每天进行2-3次。对于运动员患者,平衡训练有助于恢复运动中的平衡能力,尽快回归运动;肥胖患者进行平衡训练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场地,避免摔倒,同时要结合控制体重的措施,因为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脚踝的负担。
本体感觉训练:可以通过使用平衡板等器械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患者站在平衡板上,保持身体稳定,然后尝试向不同方向移动身体,刺激本体感觉感受器,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1-2次。本体感觉训练对于恢复脚踝的感知和控制能力非常重要,儿童在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时,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陪同下进行,确保安全;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本体感觉训练需要更加谨慎,根据患者的具体神经功能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步态训练:当骨折愈合较好时,可以开始进行步态训练。患者先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双手握住平行杠,缓慢地进行步行,注意保持身体直立,步态平稳,步幅适中,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然后逐渐过渡到在平地上步行训练,观察患者的步态情况,及时纠正异常步态。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开始步态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因突然行走导致疲劳和摔倒;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步态训练需要有专人陪同,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都要注意观察患肢的反应,如果出现疼痛加重、肿胀明显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就医。康复训练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愈合情况、基础疾病等因素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