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的骨骼破坏性炎症,有血源性、创伤性、蔓延性等病因,急性骨髓炎有高热等全身症状及局部表现,慢性骨髓炎有反复红肿、窦道等表现,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急性骨髓炎早期用敏感抗生素等治疗,慢性骨髓炎以手术为主,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病因方面
血源性感染:常见于儿童,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炎等,病原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引发感染。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从原发感染灶入血,随血流到达骨的营养动脉,在局部停留繁殖导致骨髓炎。
创伤性感染:开放性骨折、骨骼手术等创伤使细菌直接侵入骨组织引发感染。比如严重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严重,细菌容易定植在骨折部位的骨组织上,从而引发骨髓炎。
蔓延性感染: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如糖尿病患者足部的感染可能蔓延至足部骨骼引发骨髓炎。
临床表现
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患者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局部骨骼部位出现疼痛、红肿、压痛,患肢活动受限。儿童急性骨髓炎时,由于骨膜下脓肿的形成,可能会有局部的肿胀、皮温升高。
慢性骨髓炎:往往由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转化而来,患者可反复出现局部的红肿、疼痛、窦道形成,窦道可流出脓性分泌物,长期不愈合,还可能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慢性中毒症状。病变部位的骨骼可能出现变形、增粗等改变。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周后可出现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慢性骨髓炎时可见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形成等。
CT检查:对于较小的骨脓肿、早期的骨质破坏等显示较X线更为清晰,能更好地发现骨皮质的破坏情况以及周围软组织的病变。
MRI检查:在骨髓炎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对判断骨髓炎的范围、是否有脓肿形成等有很高的价值,比X线和CT更早发现病变。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培养可发现病原菌;局部脓肿穿刺液涂片及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种类,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治疗原则
急性骨髓炎:早期要足量、足疗程应用敏感抗生素,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患肢制动,可通过牵引等方法减轻疼痛和防止畸形。
慢性骨髓炎: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如病灶清除术、死骨摘除术、窦道切除术等,手术要彻底清除病灶内的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坏死组织,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对于一些病情复杂、多次手术的患者,可能还需要结合清创、植骨、皮瓣移植等综合治疗手段。
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骨髓炎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肢体活动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注意避免儿童患肢过度活动,防止病情加重或出现畸形。
成年人:成年人骨髓炎的治疗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成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骨髓炎的治疗和预后。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老年人:老年人骨髓炎患者往往身体机能较差,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时要更加注重整体状况的评估和处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谨慎选择手术时机和方式,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