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与反流性食管炎在定义与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有不同特点,反流性胃炎病变在胃,表现为上腹疼痛等,因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致胃黏膜病变,靠胃镜等诊断,用促动力等药治;反流性食管炎病变在食管,有烧心反流等表现,因下食管括约肌功能等异常致胃内容物反流食管,靠胃镜等诊断,用促动力等药治,儿童患者有其特殊情况。
一、定义与病变部位
反流性胃炎:是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导致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出血等病变的疾病,病变主要在胃部。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性病变的疾病,病变主要在食管。
二、临床表现
反流性胃炎: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胀满、烧心、恶心、呕吐胆汁样物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表现。疼痛无明显规律性,进食后可能加重。
反流性食管炎: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还可伴有胸痛、吞咽困难或吞咽疼痛等症状。胸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等部位,类似心绞痛。儿童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可能表现为拒食、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需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指标。
三、发病机制
反流性胃炎:多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胃幽门手术、胆道疾病等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例如,幽门括约肌松弛时,十二指肠内的胆汁等容易逆流至胃内,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炎症。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下食管括约肌(LES)功能障碍,使得食管抗反流屏障减弱,同时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炎症。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减弱,LES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肥胖人群因腹腔压力增高,也增加了反流的风险。
四、诊断方法
反流性胃炎: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有时可见胆汁反流;胃吸出物测定,通过插胃管抽取空腹和餐后胃液,测定其中胆酸含量,若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BAO)<3.5mmol/h,胆酸超过30μg/ml,则可确诊胆汁反流;胆红素监测,通过监测食管胆红素来反映有无胆汁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并能判断其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破损、糜烂或溃疡;24小时食管pH监测,能提供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食管压力测定可了解LES的长度和部位、LES压力、LES松弛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胃镜检查需谨慎操作,充分评估风险,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和方式。
五、治疗原则
反流性胃炎:治疗目的是减少胆汁反流,保护胃黏膜,改善胃功能。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促进胃排空,减少反流;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损伤;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可结合胆汁酸,减少胆汁对胃黏膜的损害。
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同样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食管排空,从而减少反流;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PPI)等,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黏膜保护剂可保护食管黏膜。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肝肾功能,儿童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调整喂养方式等,若需用药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