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生活方式、药物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出血等,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它是指胃黏膜出现非萎缩性的炎症改变,同时伴有胃黏膜糜烂,即胃黏膜表面有破损、出血等情况。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导致胃部疾病的病原体,它可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引发炎症和糜烂。大量研究表明,约半数以上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2.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过度饮酒、吸烟等,会对胃黏膜造成持续刺激,增加患病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黏膜充血、糜烂。
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容易引发炎症和糜烂。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某些抗生素等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损伤胃黏膜,诱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程度不一,可能与进食有关,部分患者在空腹时疼痛明显,进食后可缓解或加重。
2.消化不良:表现为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症状,患者进食后感觉胃部饱胀不适,消化功能下降。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这是因为胃黏膜糜烂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明确是否存在糜烂、炎症等改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等。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需要进行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进行根除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患者需要改变不良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如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2.对症治疗
保护胃黏膜: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免受进一步损伤。
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对于出现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用药需谨慎,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等。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的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病情可能进展较快。
2.老年人:老年人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时,往往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的胃黏膜修复能力较差,需要更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饮食要清淡、易消化,规律作息等。
3.孕妇:孕妇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需要谨慎处理。药物的使用需要特别小心,以免影响胎儿发育。一般优先采取非药物的生活方式调整,如温和的饮食调节等,必要时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