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息肉是喉部常见良性病变,由声带黏膜上皮层及固有层病变形成,病因包括用声过度或不当、上呼吸道感染、接触刺激性因子、内分泌紊乱等,表现为声音嘶哑、发音疲劳、咳嗽等,通过喉镜等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和手术,预后良好但需注意嗓音保健,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
病因
1.用声过度或用声不当:这是声带息肉最常见的病因。长期发声不当,如长时间讲话、大声喊叫、长时间唱歌等,会使声带黏膜受到过度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进而逐渐形成息肉。例如,教师、歌手等长期用声人群,声带息肉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反复发作,炎症迁延不愈,可累及声带,引起声带黏膜的慢性炎症,促使声带息肉的形成。
3.接触刺激性致病因子:长期吸入有害气体,如工业废气、吸烟产生的烟雾等,或者长期处于粉尘环境中,这些刺激性物质会刺激声带黏膜,导致声带黏膜发生病变,增加声带息肉的发病风险。
4.内分泌紊乱:多见于女性患者,特别是在青春期、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声带黏膜的代谢,使声带容易出现充血、水肿等情况,从而增加声带息肉的发生几率。
临床表现
1.声音嘶哑:这是声带息肉最主要的症状。息肉较小时,声音嘶哑可能较轻,仅表现为发声易疲劳,音调变低、变粗;随着息肉增大,声音嘶哑会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发音困难,甚至完全失声。儿童声带息肉大多为局限性水肿,声音嘶哑程度相对较轻,但也会对发声产生影响。
2.发音疲劳:患者在发声时容易出现疲劳感,需要更用力地发声才能达到正常的音量,且持续发声的时间缩短。
3.咳嗽: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咳嗽症状,尤其是在声带息肉刺激喉部黏膜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
诊断方法
1.喉镜检查:是诊断声带息肉的主要方法。通过间接喉镜、直接喉镜、纤维喉镜或电子喉镜等,可以直接观察到声带表面是否有新生物,以及新生物的大小、部位、形态等。例如,纤维喉镜可以清晰地显示喉部结构,能够发现较小的声带息肉。
2.影像学检查:一般情况下喉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但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喉部CT或MRI检查,以排除喉部其他病变,如喉部肿瘤等。
治疗与预后
1.治疗
保守治疗:对于较小的声带息肉,尤其是发声不当引起的早期息肉,可以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声休息,让声带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进行发声训练,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纠正不良的发声习惯;同时可以辅以药物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减轻声带的炎症水肿。
手术治疗:如果声带息肉较大,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息肉影响到正常的发声功能,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喉镜将息肉切除,手术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儿童声带息肉手术需谨慎,尽量先尝试保守治疗,因为儿童喉部组织较为娇嫩,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细。
2.预后:声带息肉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息肉可能会逐渐增大,影响发声功能,甚至可能复发。术后患者需要注意嗓音保健,避免用声过度等不良因素,以降低复发的风险。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声带息肉的发生和治疗中各有特点。例如,儿童声带息肉多与用声不当或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治疗上更倾向于保守治疗为主;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要注意激素变化对声带的影响;长期用声人群需要特别注意发声习惯的调整;有喉部疾病病史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声带息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