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饮食不当等引起,症状急骤,依病史、表现等诊断,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为主,多数预后好;慢性胃肠炎是胃和肠黏膜慢性炎症,多由急性迁延等致,症状迁延,靠胃镜等诊断,针对病因、对症治疗,病程长易复发,需长期管理。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胃肠炎
定义: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当、进食被病毒或细菌污染的食物等引起。
病因:常见病原体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大肠埃希菌等,诱因包括暴饮暴食、食用生冷变质食物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上如不注意饮食卫生易引发。
慢性胃肠炎
定义: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
病因:多由急性胃肠炎迁延不愈所致,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饮酒、吸烟、喜食辛辣油腻食物等)、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中老年人群相对多见,部分女性可能因内分泌等因素影响发病,生活方式长期不规律者易患。
二、临床表现
急性胃肠炎
症状多较急骤,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腹泻可为稀水便、黏液便等,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儿童患者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婴幼儿还可能出现前囟凹陷等脱水表现。
慢性胃肠炎
症状相对迁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性状可呈糊状、稀便等,部分患者有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病情迁延不愈可能导致患者消瘦、乏力,中老年患者需警惕是否有病情进展变化,女性患者要关注是否与自身激素等因素相关。
三、诊断方法
急性胃肠炎
主要依据病史(如近期不洁饮食史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炎症表现,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等,必要时可进行病毒或细菌的病原学检测来明确病原体。儿童患者诊断时需重点关注脱水及电解质情况的评估。
慢性胃肠炎
除病史、症状外,胃镜检查(对于胃部慢性炎症)和结肠镜检查(对于肠道慢性炎症)是重要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黏膜病变情况并取组织活检,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等)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老年患者需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筛查肿瘤等病变,女性患者要结合自身情况排查其他可能因素。
四、治疗原则
急性胃肠炎
一般治疗:休息,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预防脱水。对症治疗:呕吐严重者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但儿童需谨慎选择),腹泻明显者可使用止泻药物,有脱水、电解质紊乱者需进行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为细菌感染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儿童选择抗生素需考虑年龄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慢性胃肠炎
针对病因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调整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等。对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使用药物缓解腹痛、腹泻等,对于病情迁延的患者要长期关注营养状况,中老年患者要注意监测病情变化,女性患者需结合自身内分泌等情况综合调整治疗方案。
五、预后情况
急性胃肠炎
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短时间内可痊愈,儿童患者若能及时补液纠正脱水等一般恢复较快,但若治疗不及时发展为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可能有一定风险,各年龄段患者如能去除诱因一般预后较好。
慢性胃肠炎
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但如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等易复发,中老年患者需警惕病情进展为其他严重胃肠道疾病,女性患者要关注自身因素对病情的影响,需长期管理病情以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