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胃炎的发生与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及其他因素有关,包括LES压力降低、LES周围组织作用减弱、食管蠕动功能减弱、胃排空延迟、十二指肠-胃反流、胃酸-胃蛋白酶侵袭、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不良饮食生活方式、年龄、性别及某些疾病等因素均会影响胃肠功能进而引发反流性胃炎。
一、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
(一)食管下括约肌(LES)压力降低
正常情况下,LES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当LES压力降低时,如老年人因食管蠕动和LES功能减退,更易出现LES压力降低,使得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进入食管,进而可能波及到胃内已部分消化的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上方的胃部,引发反流性胃炎。
(二)LES周围组织作用减弱
如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裂孔扩大,导致LES及食管周围的抗反流结构被破坏,LES功能受到影响,使得胃内容物反流的屏障功能下降,增加反流性胃炎发生风险。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等方式将反流的胃内容物清除。但对于一些人群,如老年人,食管蠕动功能减弱,会导致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使得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对食管及胃黏膜的刺激,容易引发反流性胃炎。另外,某些疾病导致食管蠕动功能障碍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三、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
(一)胃排空延迟
胃排空速度减慢时,胃内食物潴留,胃内压升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因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的排空功能,进而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几率。
(二)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其中的胆汁、胰液等会损害胃黏膜屏障。比如,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时,十二指肠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进入胃,胆汁等碱性物质会中和胃酸,破坏胃内的酸性环境,使胃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引发反流性胃炎。
四、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
(一)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有自身的防御机制来抵御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但当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时,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药物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更容易损伤胃黏膜,加上反流物的刺激,容易引发反流性胃炎。
(二)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一些因素可导致胃黏膜的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等受损,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的酸碱环境,同时其代谢产物可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病风险。
五、其他因素
(一)饮食因素
长期高脂肪饮食、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影响LES功能和胃的排空,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例如,大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还会降低LES压力,促使胃内容物反流。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食管清除能力下降、胃排空延迟等生理功能改变,使得老年人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老年人群常存在的胃肠蠕动减慢等情况,都为反流性胃炎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三)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反流性胃炎的发病上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不同年龄段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更年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几率。
(四)疾病因素
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硬皮病等,可累及食管等消化道组织,影响食管和胃的正常功能,从而引发反流性胃炎。此外,肥胖人群由于腹腔内压力增高,也容易导致LES压力降低,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