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乳突炎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并准备设备)、手术操作(选切口、暴露清除病变、处理中耳病变、鼓膜及外耳道处理)、术后处理(伤口护理、听力监测康复、预防感染),术前需评估患者并备齐设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做好多方面护理促进康复。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耳部症状出现的时间、病程进展、是否有过耳部感染史、既往手术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和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不同。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其听力发育情况、中耳病变对言语发育的影响等;成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手术的影响,若有高血压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范围,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在较好水平以降低手术感染风险。
进行全面的耳部检查,包括耳内镜检查以观察鼓膜穿孔情况、中耳腔内病变情况;听力检查,如纯音测听了解听力损失程度和类型;颞骨CT检查,明确中耳乳突病变范围、听小骨情况、内耳结构等,这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通过CT可以清晰看到病变是局限于乳突还是累及中耳腔等精细结构。
2.手术设备准备
准备好耳科手术显微镜,用于清晰观察中耳及乳突内部结构;耳科手术器械,包括不同型号的耳用镊子、剪刀、刮匙等,要确保器械锐利、功能完好。
二、手术操作过程
1.切口选择
常用的切口有耳后切口,对于单纯乳突切开术或乳突根治术-改良乳突根治术等,耳后切口是比较常用的。在耳后沟后方做一弧形切口,长度根据病变范围而定。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耳部解剖结构相对较小,切口长度需适当调整,避免过度损伤周围组织。
2.乳突暴露与病变清除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骨膜后,用骨凿或电钻去除乳突骨质,暴露乳突腔。然后清除乳突内的病变组织,包括炎性肉芽组织、胆脂瘤等(若存在胆脂瘤情况)。在清除病变过程中,要借助手术显微镜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如面神经、半规管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面神经位置相对表浅且解剖结构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操作时更需谨慎,防止面神经损伤导致面瘫等严重并发症。
3.中耳病变处理
如果中耳有病变,如听小骨破坏等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对于听小骨部分破坏但有保留可能的,可进行听小骨的修整或部分保留;若听小骨破坏严重无法保留,则可能需要考虑后期的听力重建手术(如二期的听骨链重建术)。在处理中耳病变时,始终要保证操作的精细性,以最大程度恢复中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4.鼓膜处理与外耳道成形(若需要)
对于鼓膜有穿孔的情况,根据穿孔大小和位置等决定是否进行鼓膜修补。如果需要进行外耳道成形,要将外耳道皮肤和骨壁进行合适的修整和重建,以保证外耳道的正常形态和引流。
三、术后处理
1.伤口护理
术后要密切观察耳部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其抓挠伤口,防止伤口感染。定期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要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2.听力监测与康复
术后定期进行听力监测,了解听力恢复情况。对于有听力损失的患者,根据情况考虑后期的听力康复措施,如佩戴助听器等。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听力恢复对言语发育的影响,必要时早期介入言语康复训练。
3.预防感染
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手术情况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不良反应较小的抗生素,并严格按照药物代谢特点等进行用药观察,注意药物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同时,要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加强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