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位固定后要注意患肢位置、观察血液循环;康复期间要进行合理功能锻炼、保证饮食营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睡眠、保持环境安全、定期复查,不同人群在各注意事项上有相应特点,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一、复位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1.患肢位置
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后,应保持患肢处于舒适且有利于骨折愈合的位置,一般建议将患肢屈肘90°,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这样可以减轻上肢重量对骨折端的牵拉,促进骨折稳定。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柔韧性较好,悬吊位置需确保舒适,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避免患肢过度活动,如避免患侧手臂大幅度的外展、上举等动作,防止骨折端移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尽量减少患侧肢体的用力,例如避免提拿重物等。
2.观察血液循环
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如果患肢皮肤出现苍白、发紫,温度明显降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血液循环受阻,需及时就医处理。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较差,骨折后更要注意观察血液循环状况,因为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定期检查悬吊的松紧度,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有效固定患肢。一般可以通过在三角巾内插入1-2指来判断松紧度是否合适。
二、康复期间的注意事项
1.功能锻炼
早期(骨折后1-2周):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握拳等动作,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帮助其进行手指的轻柔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次数可逐渐增加。
中期(骨折后3-6周):在骨折端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上,可以逐渐进行肩关节的钟摆运动等。患者弯腰90°,患侧手臂自然下垂,利用手臂的重力进行前后、左右的摆动,但要注意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引起疼痛和骨折端移位。
后期(骨折后6周以上):可逐渐增加肩关节的外展、内收等活动,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活动强度和范围。老年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更加缓慢、温和,避免因锻炼过度导致骨折端再损伤。
2.饮食营养
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例如,多吃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多吃瘦肉、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身体提供修复所需的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骨折修复的需求;老年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饮食要易于消化吸收。
三、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休息时尽量采取仰卧位,避免患侧卧位,防止压迫骨折部位。对于儿童患者,要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老年患者睡眠时要注意床垫的舒适度,避免因睡眠姿势不当或床垫不合适影响骨折愈合。
2.环境安全
居住环境要保持安全,避免有障碍物,防止患者在行走或活动时绊倒,导致骨折部位再次受伤。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家属要做好环境的清理和防护,例如在过道、卫生间等容易滑倒的地方安装扶手等。儿童患者活动空间要确保安全,避免其在玩耍时发生碰撞等意外。
3.定期复查
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进行复查,一般在骨折后的1、2、3个月等时间段进行X线检查,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通过复查可以及时发现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骨折端移位、延迟愈合等,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不同年龄的患者复查间隔时间可能会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有所调整,儿童患者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复查间隔可能相对较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