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由寒冷潮湿致手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良引发,个体因素中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易患,女性相对敏感,长期暴露潮湿、有病史者易长;表现为初起红斑肿胀、重者水疱溃疡伴痒痛;预防需保暖、保持干燥、加强锻炼;已长冻疮要保暖,未破溃用温水浸泡等,破溃者注意清洁防感染,儿童处理要轻柔。
一、冻疮产生的原因
冻疮是由于在寒冷(一般是10℃以下)、潮湿的环境下,手部皮肤的血管收缩,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
(一)个体因素
1.年龄方面
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容易长冻疮,这是因为他们的皮肤较薄,皮下脂肪较少,血管收缩舒张调节功能不如成年人完善,皮肤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差。例如,在相同寒冷环境下,儿童手部暴露后,血管更容易快速收缩,导致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引发冻疮。
老年人由于皮肤的血液循环功能本身就有所减退,皮肤的新陈代谢也比较缓慢,所以也较容易长冻疮。
2.性别方面
一般来说,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更容易长冻疮,但相对而言,女性可能对寒冷更为敏感一些,这可能与女性的末梢血液循环相对男性稍差有关。比如在冬季,女性手部保暖措施稍有不足,就更容易出现冻疮。
3.生活方式方面
手部长期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且缺乏适当保暖,比如冬季从事户外工作、经常在寒冷的室外玩耍而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手部保暖措施等。例如,建筑工人在冬季露天作业时,手部很容易长冻疮。
手部潮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接触冷水后没有及时擦干,或者出汗后没有保持手部干燥等。像经常洗手且不注意擦干的人,手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就增加了长冻疮的风险。
4.病史方面
有过冻疮病史的人,再次遇到寒冷环境时,手部更容易复发冻疮。这是因为曾经长过冻疮的部位,局部皮肤的血管和组织已经受到过损伤,血液循环功能较正常部位更差,对寒冷的耐受性降低。
二、冻疮的表现
冻疮初起时,手部皮肤会出现局限性红斑或蓝紫色肿胀,按压时可褪色,解除压力后红色逐渐恢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水疱、溃疡等。患者常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瘙痒在受热后往往会加剧。
三、冻疮的预防措施
1.保暖措施
冬季外出时应佩戴合适的手套,选择保暖性能好的手套,比如羽绒材质或者羊毛材质的手套,以保持手部的温暖。儿童在冬季玩耍时,家长要确保其手套合适且能有效保暖,避免手部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注意手部的保暖,避免长时间接触寒冷物体,如冬季骑电动车时要做好手部的保暖防护。
2.保持干燥
要及时擦干手部的水分,尤其是接触冷水后。比如洗手后要用干净的毛巾彻底擦干,避免手部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
尽量保持居住环境的干燥,若手部出汗,应及时更换干爽的手套或衣物。
3.加强锻炼
适当进行手部的运动锻炼,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例如,可以经常做握拳、伸展手指等动作,每天进行几次,每次几分钟。儿童可以通过做一些简单的手部游戏来达到锻炼的目的,既有趣又能预防冻疮。
进行全身性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比如慢跑、跳绳等有氧运动,每周坚持一定的次数和时间,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
四、冻疮的治疗原则(非药物主要措施)
如果已经长了冻疮,首先要注意保暖,避免冻疮部位再次受冻。对于未破溃的冻疮,可以使用温水浸泡手部,促进血液循环,但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8℃-40℃左右即可,每次浸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几次。还可以使用一些促进血液循环的软膏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破溃的冻疮,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可以使用一些抗感染的敷料等。儿童患者在处理冻疮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