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出血的原因包括肠道自身病变、血管相关及全身性疾病相关。肠道自身病变有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肿瘤(结肠癌、直肠息肉);血管相关有肠道血管畸形和缺血性肠病;全身性疾病相关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和感染性疾病(细菌性痢疾),不同原因导致的肠道出血表现及特点各异。
溃疡性结肠炎:多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好发于青中年人群,病程较长。患者肠道黏膜存在慢性炎症,肠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溃疡,导致肠道出血,常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例如相关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的炎症状态会持续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破坏肠道血管的完整性,从而引起出血。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及环境因素等有关,可累及全消化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道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溃疡可深达肠壁全层,容易导致肠道出血,出血多为少量至中等量,也可出现大量出血的情况,同时还会伴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表现。
肠道肿瘤:
结肠癌:发病与饮食、遗传、肠道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相关,多见于中老年人。肿瘤生长过程中,瘤体组织血供丰富且质地较脆,容易发生破溃出血,表现为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等,还可能出现腹痛、腹部肿块、消瘦等症状。例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结肠癌的发病风险逐渐升高,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几率。
直肠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等,部分息肉有恶变倾向。多见于儿童及中老年人群,较小的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较大的息肉可能导致肠道出血,多为便后滴血,血色鲜红,一般量较少,当息肉继发炎症时,还可出现黏液便等表现。
血管相关原因
肠道血管畸形:
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血管畸形多在幼年或青年时期发病,获得性血管畸形常见于老年人,与肠道黏膜老化、缺血等因素有关。血管畸形部位的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出血可为间断性或持续性,出血量可多可少,临床表现为便血,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贫血等并发症。
缺血性肠病:
多发生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动脉硬化、血管狭窄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肠黏膜缺血、坏死,引起肠道出血,常表现为突发的左下腹疼痛,随后出现便血,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缺血的范围和程度相关,严重时可出现肠坏死、穿孔等危急情况。
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引起肠道出血,表现为便血,同时皮肤、黏膜可出现瘀点、瘀斑等出血倾向,常见于儿童及青年人群,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等因素有关。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存在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使其数量降低,从而引发肠道等部位的出血。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因子异常等,可出现肠道出血,表现为便血,同时伴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病情较为凶险,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夏秋季,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也可见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志贺菌释放的毒素会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引起肠道出血,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有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