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好发于成年及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与解剖结构、直接或间接暴力等有关,有局部和全身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诊断,可保守或手术治疗,康复分早期和后期,老年及儿童有特殊情况需不同处理。
解剖学基础相关影响
桡骨远端解剖结构特殊,此处有桡骨茎突、尺骨切迹等结构,且桡骨远端关节面呈由背侧向掌侧、由桡侧向尺侧的凹面,这种结构特点使得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骨折。例如,当手部处于背伸位摔倒时,暴力沿腕部传导至桡骨远端,易导致桡骨远端骨折。
病因
直接暴力:如重物直接撞击桡骨远端,可引起桡骨远端骨折,但相对较少见。
间接暴力:是最常见的病因,多发生于摔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至桡骨远端而引起骨折。根据受伤机制及骨折远端移位情况,又可分为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巴尔通骨折等不同类型。伸直型骨折多因跌倒时手掌着地,腕关节背伸,暴力上传导致桡骨远端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屈曲型骨折多因跌倒时手背着地,腕关节屈曲,暴力上传引起,骨折远端向掌侧及桡侧移位;巴尔通骨折是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多由间接暴力引起。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受伤部位出现疼痛、肿胀,可伴有皮下瘀斑,腕关节活动受限,骨折处有明显压痛。伸直型骨折可见“银叉”畸形(侧面观)和“枪刺样”畸形(正面观);屈曲型骨折的畸形与伸直型相反,表现为掌侧移位畸形。
全身症状: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若为严重创伤导致的骨折,可能伴有全身其他部位损伤相关的表现,如休克等,但相对少见。
诊断
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观察受伤部位的畸形、肿胀等情况,触诊可发现压痛部位、骨擦感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诊断桡骨远端骨折的常规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CT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及骨折块的移位情况,尤其是对关节面骨折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或经过手法复位后位置良好的患者。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外固定,复位后用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装置固定腕关节于适当的位置,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在固定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复位位置变化。
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关节面破坏严重或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手术治疗后也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等后续处理。
康复
早期康复(固定期间):在骨折固定后,可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可进行肩、肘关节的主动活动,但要避免腕关节的过度活动。
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拆除外固定后,逐渐开始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训练,可配合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以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需要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一般需要数周至数月的时间使腕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后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再次发生骨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抗骨质疏松治疗,可适当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康复训练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骨折。
儿童人群: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青枝骨折或骨骺损伤,由于儿童骨骼的生长潜力,骨折愈合较快,但需要密切观察骨折的对位对线情况,防止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治疗时尽量采用保守治疗,如手法复位外固定,且外固定的时间相对较短,康复训练要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适当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