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病会通过口-口、粪-口传播,对不同人群有影响;其他一般胃病通常不传染,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自身免疫性、应激性胃病等,各有不同致病原因且不具传染性。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病会传染
(一)传播途径
1.口-口传播
例如共用餐具、水杯等。幽门螺杆菌可在口腔中定植,当健康人使用了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用过的餐具后,就有可能通过口腔摄入幽门螺杆菌而被感染。在家庭中,如果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他家庭成员共用餐具等就容易造成传播。
另外,接吻也可能传播幽门螺杆菌,因为唾液中可能含有幽门螺杆菌,通过亲密的接吻行为,病菌可在双方口腔间传播。
2.粪-口传播
幽门螺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触了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后,就会通过消化道感染幽门螺杆菌。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被含有幽门螺杆菌的粪便污染,人们饮用这样的水就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进而引发相关胃病。
(二)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状,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家长在照顾儿童时,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共用餐具、勤洗手等。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而且一旦感染,可能比成人更容易发展为一些严重的胃部疾病,如胃溃疡等。
2.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病的发生风险更高。同时,老年人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等,而老年人如果同时有心血管疾病等,胃部疾病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或加重身体的整体负担。所以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等,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对于一些生活不规律、经常在外就餐的人群,由于在外就餐时接触感染源的机会增加,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要尽量减少在外就餐的频率,或者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在外就餐时要使用公筷公勺,降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可能性,因为经常在外就餐容易接触到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用过的餐具等,从而增加自己感染的几率。
二、其他一般胃病通常不传染
(一)常见非传染性胃病举例
1.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胃病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药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病变。这种情况是由于药物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作用,不存在病原体的传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不同年龄、性别服用此类药物后都可能发生,但长期服用该类药物的人群风险更高,比如一些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就容易出现药物性胃病,但这不是传染而来的。
2.自身免疫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胃黏膜受损。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与病原体感染无关,不会在人群中传播。任何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自身免疫性胃炎,但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可能相对更容易发病,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这也不是传染导致的。
3.应激性胃病
严重创伤、大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下,胃黏膜会出现急性损伤,导致应激性胃病。例如,严重车祸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应激性胃溃疡,这是由于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导致胃黏膜血流减少、黏液分泌减少等,从而引起胃黏膜损伤,与传染没有关系,不同年龄、性别在遭受严重应激情况时都可能发生应激性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