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是在慢性胰腺炎基础上胰管内形成结石,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有腹痛、消化不良、黄疸等表现,可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轻、小情况,手术针对重、大等情况,特殊人群手术需评估。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方面: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发病机制略有不同。一般来说,男性发病可能相对多于女性,在年龄分布上,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多见于30-50岁左右人群。从发病机制角度,长期饮酒是重要危险因素,对于男性而言,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胰腺分泌异常,胰液中的蛋白成分增加,容易形成结石核心,加上酒精对胰腺导管的刺激,导致导管狭窄、梗阻,促进胰管结石形成;而对于女性,除了饮酒因素外,自身免疫性因素等也可能参与其中,自身免疫性相关的炎症反应会破坏胰腺组织,进而引发胰管结石形成。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酗酒是主要的生活方式相关危险因素,长期酗酒者胰腺内蛋白质分泌增加,胰液黏稠度改变,易形成胰管结石。另外,高脂饮食也是一个潜在因素,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胰腺分泌旺盛,胰液中脂质成分增多,增加胰管结石形成风险。还有部分患者可能有胆道系统疾病史,如胆道结石等,胆道疾病可导致胰胆管共同开口处梗阻,胆汁反流进入胰管,引起胰腺炎症,长期反复炎症刺激可促使胰管结石形成。
病史因素:有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急性胰腺炎发作时胰腺组织受损,胰液引流不畅,多次发作后胰腺内环境改变,更容易形成胰管结石。另外,遗传性胰腺炎患者由于基因缺陷,胰腺结构和功能存在先天异常,胰管结石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常人。
临床表现相关内容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多为上腹部疼痛,可放射至腰背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痛,进食后疼痛可能加重。还可能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脂肪泻等,这是因为胰腺功能受损,消化酶分泌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这是由于胰管结石梗阻导致胆总管受压,胆汁排出受阻引起。
体征表现:腹部查体可能有上腹部压痛,但一般无明显肌紧张和反跳痛。如果病情较重,可能触及腹部包块,这是由于胰腺局部炎症、纤维化或结石等形成的肿块。
诊断相关要点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可见胰腺实质回声不均,胰管扩张及可能的结石强回声,但超声对胰管结石的显示有时不够清晰。CT检查是诊断胰管结石的重要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胰管内结石的位置、大小及胰腺实质的病变情况,可发现胰腺钙化、胰管扩张等改变。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胰管结石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清楚显示胰管的形态、结石的分布等,对于胰管结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能发现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可有不同程度升高,但一般不如急性胰腺炎时升高明显。粪便检查可能发现脂肪球增多,提示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
治疗相关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结石较小的患者,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包括戒酒、调整饮食,给予低脂、高蛋白饮食,补充胰酶制剂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等。
手术治疗:如果患者症状明显,结石较大或引起严重的胰腺梗阻、感染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胰管切开取石、胰腺部分切除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去除结石,解除胰管梗阻,缓解症状,改善胰腺功能,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保手术安全;儿童患者则更为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手术保守治疗,若必须手术,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特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