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非萎缩性胃炎是不伴胃黏膜萎缩性改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胃炎,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不良等,可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包括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大多数预后较好但需注意去除病因、定期复查及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非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因素,约半数以上的胃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损伤胃黏膜屏障,还可引起炎症反应。不同年龄、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以及有家族感染史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相对较高。
2.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饮食、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度饮酒、吸烟等都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胃非萎缩性胃炎。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机制。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应酬饮酒较多者、偏好辛辣食物的人群等更容易因不良饮食习惯患上该病。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防御功能,从而诱发胃非萎缩性胃炎。有长期用药史,尤其是长期使用上述特定药物的人群需格外关注。
4.自身免疫因素:少数胃非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有关,自身免疫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炎症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有家族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的人群发生自身免疫性胃非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性相对增加。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多为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样痛,疼痛无明显规律,部分患者进食后可加重或缓解。不同年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更多表现为哭闹、拒食等;成年患者能较明确表达疼痛性质和部位。
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腹胀可在进食后较为明显,早饱是指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腹感。生活方式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
2.体征:多数患者体检时无明显阳性体征,少数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
三、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非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有无糜烂、出血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程度等。不同年龄患者胃镜检查的操作难度和注意事项略有不同,儿童胃镜检查需在麻醉下进行,要特别注意麻醉风险和术后护理;成年患者胃镜检查前需做好禁食等准备。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通过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
四、治疗及预后
1.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通常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进行根除治疗。对于由药物因素引起的,应尽量停用相关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或更换其他药物。
对症治疗:如果有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等药物缓解症状。
2.预后:大多数胃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可以缓解,预后较好。但如果不注意去除病因,病情可能反复发作,少数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等,但发生癌变的风险相对较低。不过,有长期病史、不良生活方式持续存在的患者需要长期关注病情变化,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
胃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同时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