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羊水少的定义是妊娠28周后羊水量少于300ml,诊断以AFI≤5cm或DVP≤2cm为标准,需综合判断并排除胎儿结构异常及胎盘功能减退;临床处理原则包括非药物干预(增加液体摄入、左侧卧位休息、暂停剧烈运动)和药物干预(低分子肝素、乳酸钠林格氏液、羊膜腔灌注);特殊人群处理要点包括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合并糖尿病者、双胎妊娠者;终止妊娠时机与方式选择包括无胎儿窘迫者、合并胎儿窘迫者、引产指征者;产后需进行胎盘病理检查、超声复查,反复妊娠期羊水过少者孕前需进行遗传咨询及血栓倾向筛查。
一、孕晚期羊水少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孕晚期羊水过少指妊娠28周后羊水量少于300ml,临床通过超声检查测量羊水指数(AFI)或最大垂直羊水池深度(DVP)进行诊断。AFI≤5cm或DVP≤2cm为羊水过少的明确标准,需结合孕妇孕周、胎盘功能及胎儿状况综合判断。超声检查需排除胎儿结构异常(如肾发育不全、尿道梗阻)及胎盘功能减退导致的羊水减少。
二、孕晚期羊水少的临床处理原则
1.非药物干预措施
1.1.增加液体摄入量:孕妇每日饮用2000~3000ml液体(包括水、汤、果汁),需分次少量摄入,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胃部不适。研究显示,液体补充可使部分孕妇羊水量增加10%~20%,但效果存在个体差异。
1.2.左侧卧位休息:每日保持左侧卧位6~8小时,可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增加胎儿肾血流量,促进尿液生成。临床观察表明,持续左侧卧位可使羊水量稳定率提高15%。
1.3.暂停剧烈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提重物及快速体位改变,减少腹压变化对胎盘血流的影响。建议每日散步30分钟,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2.药物干预措施
2.1.低分子肝素:适用于合并抗磷脂综合征或血栓前状态的孕妇,可改善胎盘血流灌注。需严格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
2.2.乳酸钠林格氏液:静脉补液每日1000~1500ml,可短暂提升羊水量,但需在医疗机构监护下进行,防止液体过载。
2.3.羊膜腔灌注:针对严重羊水过少(AFI≤2cm)且胎儿无畸形者,通过超声引导向羊膜腔注入37℃生理盐水,每次灌注量200~300ml,可延长孕周3~7天,为促胎肺成熟争取时间。
三、特殊人群处理要点
1.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需密切监测血压及尿蛋白,液体补充需控制速度(每小时不超过100ml),防止肺水肿。建议每2小时测量血压,每日尿蛋白定量检测。
2.合并糖尿病者:液体选择需避免含糖饮料,优先选用无糖椰子水或淡茶。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5.3mmol/L,餐后1小时≤7.8mmol/L,防止高渗状态影响羊水量。
3.双胎妊娠者:羊水量需分别评估,单卵双胎需警惕双胎输血综合征。建议每2周进行超声多普勒血流监测,重点观察脐动脉S/D比值及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
四、终止妊娠时机与方式选择
1.无胎儿窘迫者:孕37周前可期待治疗,每周2次胎心监护及生物物理评分。若羊水量持续减少或出现胎盘钙化,需在孕37~39周终止妊娠。
2.合并胎儿窘迫者:立即行剖宫产,术前准备需包括新生儿复苏团队待命。研究显示,羊水过少合并胎心异常时,紧急剖宫产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40%。
3.引产指征:孕周≥41周且宫颈成熟者,可选用缩宫素静脉滴注或前列腺素E2阴道栓剂。引产过程中需持续电子胎心监护,羊水清亮度下降时需立即评估胎儿状况。
五、产后随访与远期管理
产后需进行胎盘病理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绒毛膜血管病或梗死。建议产后6周复查超声,评估子宫复旧情况。对于反复妊娠期羊水过少者,需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及血栓倾向筛查,包括抗心磷脂抗体、蛋白S活性等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