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非感染性急性肠炎,需从保持良好饮食卫生(选新鲜食材、彻底清洗、饮用安全水)、注意饮食习惯(规律进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维护环境卫生)、关注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需针对性防护)等方面入手。
一、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
食材选择与处理:选购新鲜的食物,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材。对于蔬菜和水果,要彻底清洗干净,可使用果蔬清洗剂辅助清洗,以去除表面的农药残留和细菌等。例如,叶类蔬菜可以在清水中浸泡10-15分钟后再仔细冲洗。肉类等食材要确保来源安全,并且在烹饪前要充分清洗,加工过程中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饮水安全:饮用安全的水源,尽量选择煮沸后的白开水,不饮用生水,尤其是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野外环境中,生水可能含有各种病原体。对于婴幼儿,要保证其饮用的奶具等的清洁,冲泡奶粉的水也应是煮沸冷却至适宜温度的水。
二、注意饮食习惯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一日三餐要按时吃,早餐要丰富有营养,午餐要吃饱,晚餐不宜过饱。例如,早餐可以包含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蛋白质(如鸡蛋)和维生素(如水果);午餐可摄入适量的主食、肉类、蔬菜等;晚餐则相对清淡,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对于儿童,要培养其良好的进餐习惯,避免边吃边玩等不良习惯,保证每餐的进食时间相对固定。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减少食用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等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胃肠道负担;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对胃肠道造成不良刺激,增加非感染性急性肠炎的发生风险。例如,夏天要避免过量食用冰镇饮料和冰淇淋,冬天要注意避免食用刚从冰箱取出的过凉食物。
三、加强个人卫生
手部清洁: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情况下。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正确的洗手步骤是:双手涂抹肥皂后,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可以通过儿歌等方式引导。
环境卫生维护: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滋生。对于有宠物的家庭,要定期给宠物进行清洁和健康检查,避免宠物身上的病原体传播给人类。
四、关注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要注意上述的饮食卫生和饮食习惯。家长要严格把控儿童的饮食,为儿童提供营养均衡、卫生的食物,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随便乱摸后就进食等。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安排饮食,避免儿童接触危险的食物或物品。
老年人: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逐渐衰退,抵抗力相对较弱。在饮食上要更加注重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老年人如果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增加非感染性急性肠炎的发生风险。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其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这类人群除了要严格遵守上述预防措施外,还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要做好个人防护。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例如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