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石膏固定前要准备材料、让患者取平卧位,放置衬垫后从远侧向近侧缠绕3-5层石膏绷带并塑形,待其硬化;固定后需观察血液循环、定期复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要依不同患者情况调整及注意相关事项。
一、准备工作
1.材料准备:准备合适的石膏绷带、衬垫(如棉垫)等。
2.患者体位:患者取平卧位,患肢前臂处于中立位或稍旋前位。
二、具体打法步骤
1.衬垫放置:在腕部、前臂等部位放置衬垫,避免石膏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压迫,衬垫要平整,尤其是骨突部位,如桡骨茎突、尺骨茎突等,需充分衬垫以保护皮肤。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娇嫩,衬垫要选择柔软且厚度适中的棉垫,放置时更要仔细,确保各个骨突处都有良好的衬垫,防止石膏固定后出现皮肤损伤。
老年患者可能合并皮肤弹性差、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等情况,衬垫放置同样要注意全面且适度,保证腕部和前臂的皮肤都能得到良好保护。
2.石膏绷带缠绕:从远侧开始向近侧缠绕石膏绷带,石膏绷带要紧密缠绕,但不要过紧影响血液循环。一般需要缠绕3-5层石膏绷带。
缠绕时要保持石膏绷带的平整,每一圈绷带要覆盖前一圈的1/2-2/3。在缠绕过程中,要保持腕关节处于功能位,一般腕关节背伸约20°-30°,尺偏约10°。
儿童患者在缠绕石膏绷带时,力度要适中,因为儿童骨骼和皮肤都相对较嫩,力度过大可能影响骨骼发育或损伤皮肤,力度过小则石膏固定不牢固。老年患者若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缠绕石膏绷带时也要注意力度,避免因力度不当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但也要保证石膏的固定效果。
3.塑形:在石膏未硬化前进行塑形,使其符合腕部和前臂的外形,更好地固定骨折部位。对于骨折有移位需要矫正的情况,在缠绕石膏过程中可进行适当的手法塑形来纠正骨折端的移位。
儿童患者骨折后塑形相对容易,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塑形影响骨骼正常生长,塑形时要根据儿童骨折的特点,轻柔操作。老年患者塑形时要考虑其骨骼的情况,塑形要适度,以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为原则。
4.等待硬化:让石膏自然硬化,一般需要10-20分钟左右,在此期间要保持患肢处于固定的位置,避免移动导致石膏变形。
三、固定后注意事项
1.观察血液循环:固定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手指的颜色、温度、感觉和运动等。如果出现手指苍白、发紫、温度降低、疼痛剧烈或感觉异常等情况,可能是石膏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需要及时就医调整石膏。
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密切观察其手指的活动情况和皮肤颜色等,家长要多留意儿童患肢的异常表现。老年患者若合并糖尿病等血管病变,本身血液循环就可能较差,固定后更要加强观察,一旦发现血液循环异常要尽快处理。
2.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的对位对线情况和石膏固定的情况,一般在固定后1-2周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患者骨折愈合相对较快,复查频率可能相对高一些,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老年患者骨折愈合较慢,复查时要关注骨折愈合的进程,同时考虑老年患者可能合并的其他基础疾病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3.功能锻炼:在石膏固定期间,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避免影响骨折部位的固定。
儿童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要在家长和医生的监护下进行,锻炼的强度和方式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骨折恢复情况适当调整。老年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同时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强度。
桡骨远端骨折石膏固定的具体打法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同时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如年龄、健康状况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注意相关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