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胎前置胎盘时第二胎发生前置胎盘风险增加,相关因素包括子宫解剖(子宫内膜损伤、子宫形态异常)、胎盘(胎盘面积过大、胎盘异常血管分布)、妊娠(多次妊娠、孕妇年龄、生活方式)等,预防及监测建议有孕前咨询、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孕期早期及中晚期超声监测、孕妇自身注意自我监测和定期产检等,需加强孕前孕期监测管理降低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第一胎前置胎盘,第二胎发生前置胎盘的风险会增加。有研究表明,第一胎为前置胎盘的孕妇,第二胎前置胎盘的发生率比无前置胎盘史的孕妇高得多。
相关影响因素
子宫解剖因素:
子宫内膜损伤:第一胎前置胎盘可能与多次流产、刮宫等导致的子宫内膜损伤有关,子宫内膜损伤后,子宫蜕膜血管形成不良,为了摄取足够的营养,胎盘会向子宫下段延伸,增加了第二胎发生前置胎盘的风险。例如,频繁的宫腔操作史会使子宫内膜修复不良,影响胎盘着床位置。
子宫形态异常:如果孕妇本身存在子宫畸形等情况,第一胎前置胎盘后,第二胎发生前置胎盘的概率也会升高。比如双角子宫等子宫形态异常者,胎盘着床位置容易异常。
胎盘因素:
胎盘面积过大:第一胎前置胎盘可能与胎盘面积过大有关,第二胎时胎盘再次出现面积过大的情况,就容易导致前置胎盘。例如,某些孕妇的胎盘本身具有较大的扩展倾向,第一胎已经出现前置胎盘,第二胎这种倾向可能延续。
胎盘异常血管分布:前置胎盘的发生可能与胎盘血管分布异常有关,第一胎存在这种异常后,第二胎发生的风险增加。胎盘血管异常分布会影响胎盘正常着床位置的选择。
妊娠相关因素:
多次妊娠:多次妊娠会增加子宫的负担和对子宫内环境的影响,第一胎前置胎盘后,再次妊娠时发生前置胎盘的风险进一步升高。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子宫内环境改变的累积效应可能导致前置胎盘发生风险加大。
孕妇年龄:虽然年龄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但高龄孕妇相对来说,身体各方面机能有所下降,包括子宫内环境的调节等,第一胎前置胎盘后,第二胎发生前置胎盘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例如,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在妊娠过程中,子宫相关的生理变化可能更不利于胎盘正常着床。
生活方式因素: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胎盘着床。有研究发现,吸烟孕妇发生前置胎盘的风险高于不吸烟孕妇,第一胎前置胎盘后,若第二胎继续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增加风险。吸烟会影响血管收缩舒张功能,进而影响胎盘的血供和着床位置。
预防及监测建议
孕前准备:
有过前置胎盘病史的女性计划再次妊娠时,应提前进行孕前咨询。在孕前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尽量减少子宫内膜损伤的风险,比如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等。
孕期监测:
早期超声检查:在早孕期就应进行超声检查,密切观察胎盘位置。一般在妊娠11-13+6周左右进行首次详细超声检查,了解胎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因为早孕期胎盘位置可能会随着妊娠进展发生变化,但早期发现胎盘位置异常可以及时进行后续监测。
中晚期超声监测:在中孕期和晚孕期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动态观察胎盘位置的变化。如果发现胎盘位置异常,要加强孕期管理,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性生活等。一旦出现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例如,若孕妇在中晚期出现无痛性阴道流血,高度怀疑前置胎盘复发,需立即就医进行超声等检查明确胎盘情况。
孕妇自身注意事项:有前置胎盘病史的孕妇在孕期要注意自我监测,如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诊。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产检,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因为前置胎盘可能会导致孕妇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及时发现这些异常并进行处理。
总之,第一胎前置胎盘第二胎发生前置胎盘的风险较高,孕妇需要在孕前、孕期加强相关的监测和管理,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