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胃肠炎的检查包括粪便常规、血常规、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粪便常规可见外观稀水样等,镜检少量白细胞;血常规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降低,部分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病毒学检查有电镜、ELISA、核酸检测等方法;血清学检查可通过特异性抗体检测,IgM早期、IgG较晚,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不同年龄患者检查结果有相应特点。
一、粪便常规检查
1.外观观察
病毒性胃肠炎患者的粪便外观多为稀水样或稀糊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感染病毒性胃肠炎时粪便外观的变化可能更为明显。例如,轮状病毒引起的胃肠炎,婴幼儿粪便常呈蛋花汤样。通过观察粪便外观可以初步提示可能存在肠道感染性疾病,但不能确诊病毒性胃肠炎。
2.镜检内容
镜下可见少量白细胞,一般白细胞数量较少,这与病毒性胃肠炎主要是病毒侵犯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相对较轻有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镜检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其生理特点。比如,儿童的肠道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白细胞的反应可能不如成人明显,但基本的白细胞数量变化规律是相似的。
二、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大多数病毒性胃肠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降低。这是因为病毒性感染主要引起的免疫反应是以淋巴细胞等为主的细胞免疫反应,而非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心性粒细胞反应。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来说也是如此,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尚不完善,白细胞计数变化可能相对不典型,但总体趋势与成人相似。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炎,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通常在正常范围或略有下降;
2.
淋巴细胞比例
部分患者淋巴细胞比例会有所升高,这反映了机体针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在儿童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更为常见一些,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在应对病毒感染时更多地依赖淋巴细胞的作用。
三、病毒学检查
1.粪便病毒检测
电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粪便中的病毒颗粒,能够快速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病毒感染以及病毒的大致形态。但该检查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和专业技术人员,而且对于病毒的具体分型等还需要进一步的后续检测。对于婴幼儿患者,由于其粪便采集相对困难,电镜检查需要谨慎操作以获取有效的样本进行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通过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抗原,来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胃肠炎以及具体的病毒类型。例如,对于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常见引起病毒性胃肠炎的病毒,都可以通过ELISA方法进行检测。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操作相对简便。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粪便样本的采集和处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比如儿童患者的粪便采集需要注意避免污染等问题;
核酸检测:如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能够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核酸,是目前检测病毒性胃肠炎病毒最灵敏和特异的方法之一。可以准确检测出病毒的存在并进行分型。在进行核酸检测时,对于样本的保存和运输有严格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核酸检测对于明确诊断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精准的检测方法来确诊。
四、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抗体。一般来说,IgM抗体出现较早,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但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例如,在轮状病毒感染后,血清中IgM抗体在感染后1-2周即可升高,而IgG抗体在感染后数周逐渐升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特点,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水平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在进行血清学检查时,要注意样本的采集时间,一般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及以上升高才有诊断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