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可通过清补脾经、揉板门、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等推拿手法调理,操作时要注意操作环境与手法要求,关注早产儿、有皮肤破损或感染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小儿的特殊情况,推拿后需观察小儿情况,若腹泻无改善或有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
一、常用小儿腹泻推拿手法及操作
(一)清补脾经
1.操作:脾经位于小儿拇指桡侧缘,操作者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拇指指尖推向指根,称为清脾经;从指根推向指尖,称为补脾经,一般清补脾经各操作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脾经穴能调理脾胃,清脾经可清热利湿、化痰止呕,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血生肌,对于小儿腹泻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情况有调节作用,现代研究认为通过刺激脾经穴可调节胃肠蠕动等消化功能相关指标。
(二)揉板门
1.操作: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者用拇指端揉小儿大鱼际,揉法约100-200次。
2.作用及原理: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对小儿腹泻伴有食积的情况有较好的调理作用,研究表明揉板门可影响消化液分泌等,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
(三)揉脐
1.操作:脐即肚脐,操作者用掌根或中指端揉小儿肚脐,揉法约50-100次。
2.作用及原理:揉脐能调脾胃,理气和中,肚脐是小儿重要的穴位部位,通过揉脐可调节胃肠功能,对小儿腹泻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促进胃肠气血运行等。
(四)摩腹
1.操作:操作者用掌面或四指摩小儿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摩腹,约5-10分钟。
2.作用及原理:摩腹能消食导滞,调理脾胃,顺时针摩腹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对于小儿腹泻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有改善作用,现代研究显示摩腹可调节胃肠神经功能等。
(五)推上七节骨
1.操作:七节骨位于小儿背部第4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者用拇指桡侧面或食指、中指螺纹面自下向上推,称为推上七节骨,推100-300次。
2.作用及原理: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适用于小儿虚寒性腹泻,可调节小儿的阳气,促进胃肠的温热性功能恢复,对改善腹泻症状有帮助。
(六)揉龟尾
1.操作:龟尾位于小儿尾骨端,操作者用拇指端揉小儿尾骨端,揉法约50-100次。
2.作用及原理: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对于小儿腹泻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可协调胃肠的气血运行等。
二、注意事项
(一)操作环境与手法要求
1.操作时应选择温暖、舒适的环境,避免小儿着凉。手法要轻柔、均匀、持久、有力,根据小儿的年龄和耐受程度调整力度,一般婴幼儿手法宜轻,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增加力度,但要避免粗暴损伤小儿皮肤。
2.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于皮肤娇嫩,更要注意手法的轻柔,操作前可在小儿皮肤上涂抹适量滑石粉等介质,减少摩擦对皮肤的损伤。
(二)特殊人群情况
1.早产儿: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在进行小儿腹泻推拿时,手法力度的把控要更加谨慎,因为其皮肤更薄嫩,耐受性差。操作前需充分评估早产儿的身体状况,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早产儿的反应,如出现哭闹剧烈、面色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
2.有皮肤破损或感染的小儿:如果小儿腹部或推拿部位有皮肤破损、湿疹或感染等情况,不宜进行相应部位的推拿操作,以免加重皮肤损伤或导致感染扩散。
3.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小儿:对于伴有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肝肾疾病等严重基础疾病的小儿,进行推拿时要格外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推拿可能会对小儿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刺激,需要综合评估推拿对小儿基础疾病的影响。
(三)推拿后的观察
推拿后要注意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腹泻次数、大便性状等变化。如果推拿后小儿腹泻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或者出现发热、呕吐加剧等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小儿到医院就诊,进一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不能单纯依赖推拿治疗而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