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是鼻中隔形态向一侧或两侧偏曲或局部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的鼻部疾病,病因包括先天性结构发育问题及后天性的鼻外伤、鼻腔鼻窦肿瘤、鼻腔慢性炎症,临床表现有鼻塞、鼻出血、头痛,诊断可通过前鼻镜、鼻内镜、鼻窦CT检查,无症状者一般无需治疗但需定期观察,有症状者主要行手术治疗且手术年龄选择需谨慎。
一、鼻中隔偏曲的定义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在形态上向一侧或两侧发生偏曲,或局部出现突起,进而引发鼻腔功能障碍,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症状的鼻部疾病。
二、病因分析
(一)先天性因素
胚胎发育期间,鼻中隔软骨与骨发育不均衡可致鼻中隔偏曲,部分婴儿出生时即存在该情况,但可能无明显症状,此与个体胚胎发育差异相关,女性胎儿与男性胎儿在胚胎期的鼻中隔发育因激素等因素存一定差异,主要源于结构发育本身问题。
(二)后天性因素
1.鼻外伤:多发生于儿童期,是引起鼻中隔偏曲最常见的后天性原因,如鼻部受撞击等,外伤可致鼻中隔骨折及软骨脱位,若未及时矫正,随年龄增长,鼻中隔渐发生偏曲变形。不同年龄阶段受鼻外伤后发生鼻中隔偏曲概率不同,儿童期鼻部骨质相对较软,更易因外伤致结构改变,而成人鼻部骨质相对坚硬,外伤后发生明显鼻中隔偏曲概率较儿童稍低,但仍有可能。
2.鼻腔鼻窦肿瘤:鼻腔、鼻窦肿瘤,如鼻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等生长较大时,可压迫鼻中隔致其向对侧偏曲。不同年龄人群患鼻腔鼻窦肿瘤概率不同,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此类肿瘤从而引发鼻中隔偏曲,因随年龄增长,机体发生肿瘤风险增加。
3.鼻腔慢性炎症:长期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刺激,可致鼻中隔黏膜增厚、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引发鼻中隔偏曲。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生鼻腔慢性炎症,儿童鼻腔慢性炎症多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有关,成人可能与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空气等因素有关,长期炎症刺激会使鼻中隔结构逐渐改变。
三、临床表现
(一)鼻塞
为鼻中隔偏曲最常见症状,可为单侧或双侧鼻塞。单侧鼻塞多因鼻中隔向一侧偏曲致该侧鼻腔狭窄;双侧鼻塞则因鼻中隔向两侧偏曲致鼻腔均狭窄引起。不同年龄人群鼻塞表现有别,儿童可能因鼻塞影响呼吸,出现睡眠时张口呼吸、打鼾等情况,影响生长发育;成人鼻塞可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如致注意力不集中等。
(二)鼻出血
多发生于偏曲的凸面、骨棘或骨嵴顶尖部,此处黏膜较薄,受气流与尘埃刺激易发生糜烂、溃疡,从而引发鼻出血。不同年龄人群鼻出血频率与严重程度不同,儿童鼻出血相对成人更易因玩耍等致再次损伤而复发,成人鼻出血可能与基础疾病等有关。
(三)头痛
鼻中隔偏曲的凸面压迫同侧鼻甲,可引起同侧反射性头痛。头痛程度与发作频率因人而异,年龄较小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头痛,仅表现为烦躁不安等,成人可明确表述头痛部位与程度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一)前鼻镜检查
可发现鼻中隔偏曲类型与程度,但部分轻度偏曲可能不易发现。不同年龄人群前鼻镜检查配合度不同,儿童相对不配合,需医护人员更耐心操作。
(二)鼻内镜检查
能更清晰观察鼻中隔各部位形态,准确判断鼻中隔偏曲程度与类型。各年龄阶段患者均可进行鼻内镜检查,儿童检查时需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引起不适。
(三)鼻窦CT检查
可清晰显示鼻中隔与相邻结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人群进行鼻窦CT检查时辐射剂量需根据年龄等因素合理把控,儿童相对更需注意辐射防护。
五、治疗原则
(一)无症状的鼻中隔偏曲
一般无需治疗,但需定期观察。儿童需关注鼻腔通气等情况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成人需关注潜在病情发展风险。
(二)有症状的鼻中隔偏曲
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如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或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等。手术年龄选择需谨慎,儿童若鼻中隔偏曲严重影响呼吸等功能,需经专业医生评估后考虑手术,而成人手术相对更成熟,但也需评估全身状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