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肿与蜂窝织炎在定义、病理、临床表现、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等方面存在差异。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症,有界限清楚脓腔,局部有肿胀等表现,好发于皮下等部位,影像学有特定表现,治疗分小脓肿和大脓肿处理;蜂窝织炎是疏松结缔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无明显脓腔,局部红肿热痛弥漫,好发于皮肤疏松结缔组织处,影像学有相应表现,治疗早期用抗生素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考虑。
一、定义与病理
1.脓肿:是局限性的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感染引起,形成界限清楚的脓腔,脓液积聚在组织内,周围有肉芽组织形成的包膜。病理上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和脓液聚集。
2.蜂窝织炎:是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由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所致,细菌易于通过组织间隙和淋巴管蔓延,病变范围较为广泛,没有明显的脓腔形成,而是表现为组织的弥漫性红肿、渗出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二、临床表现
1.脓肿:局部表现为肿胀、疼痛,可触及局限性的肿块,表面皮肤发红、温度升高,肿块中央可因坏死形成波动感,这是脓肿的典型体征,波动感是由于脓液积聚导致的。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若脓肿较大或位置较深,可能出现低热等全身反应。
2.蜂窝织炎:局部皮肤红肿热痛较为弥漫,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红肿范围较大,疼痛较为明显,可伴有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因为细菌蔓延广泛,毒素吸收较多。
三、好发部位
1.脓肿:好发于皮下、内脏等部位,例如皮下脓肿常见于臀部等皮下组织丰富的区域,内脏脓肿如肝脓肿等,多与局部组织的缺血、感染灶扩展等因素有关。
2.蜂窝织炎:好发于皮肤疏松结缔组织处,如面部、四肢等部位,面部蜂窝织炎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起严重的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因为面部血管丰富,与颅内海绵窦等相通,细菌容易蔓延。
四、影像学表现
1.脓肿:超声检查可发现边界清楚的液性暗区,内部有脓细胞等成分,表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周围有炎性反应的高回声带;CT检查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时脓肿壁可出现强化;MRI检查显示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病灶,脓肿壁在增强后有明显强化。
2.蜂窝织炎:超声检查可见皮下组织增厚,回声不均匀,有渗出等表现;CT检查可见受累部位的软组织肿胀,密度稍减低,增强扫描可见软组织轻度强化;MRI检查显示受累区域的软组织水肿,T2加权像呈高信号,没有局限性的液性暗区。
五、治疗原则
1.脓肿:较小的脓肿可通过局部热敷、抗生素等治疗,促进吸收;较大的脓肿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引流后要注意伤口的换药等处理,保持引流通畅。
2.蜂窝织炎:早期主要采取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可配合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促进炎症消退。若形成脓肿则需要切开引流,但蜂窝织炎的切开引流与脓肿有所不同,需要更广泛地切开引流以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
特殊人群考虑
1.儿童:儿童发生脓肿或蜂窝织炎时,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较快。例如儿童面部蜂窝织炎,需要密切观察是否有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治疗时抗生素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且要注意局部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进一步扩散。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发生脓肿或蜂窝织炎时,全身状况可能较差,如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感染不易控制。治疗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抗生素的使用要谨慎,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等问题,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等。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脓肿或蜂窝织炎时,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治疗时要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局部治疗也要注意方法的安全性,密切关注母体和胎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