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方式。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热敷、冷敷、超声波治疗、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3-6个月无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工作且影像学显示撞击严重等情况,方法有肩峰下减压术(关节镜下创伤小、恢复快)和肩袖修复术(依损伤情况采用不同修复方法,有基础疾病者术后恢复可能慢)。
一、非手术治疗
(一)休息与制动
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首先应让肩部充分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患侧肩部进行提举重物、频繁的肩部外展等活动。这是因为过度的肩部活动会加重肩峰下结构的摩擦和撞击,休息制动可以为损伤的组织提供恢复的时间。例如,对于长期从事需要频繁肩部外展工作的人群,如画家、建筑工人等,休息制动尤为重要,能有效减少肩部进一步损伤。
(二)物理治疗
1.热敷:可以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一般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每次15-20分钟,温度控制在40-50℃左右。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慢,适当热敷有助于改善肩部的血液供应,促进组织修复。
2.冷敷:在急性炎症期,如肩部出现明显肿胀、疼痛时,可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温度控制在0-10℃。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对于儿童患者,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皮肤。
3.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促进肩部组织的修复和炎症消退。超声波治疗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疗程。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超声波治疗时需要密切关注局部皮肤反应,因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和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出现皮肤损伤。
4.康复训练
肩关节前屈后伸训练:患者可坐在椅子上或站立位,缓慢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和后伸动作,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肩部肌肉力量。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训练强度;而对于老年患者,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肩部损伤加重。
肩关节外展内收训练:患者保持上肢自然下垂,缓慢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和内收动作,动作幅度逐渐增加,但要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每次训练时间和次数与前屈后伸训练相似。对于有肩部既往病史的患者,在进行该训练时需要特别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和幅度的控制。
(三)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肩部的疼痛和炎症。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谨慎,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溃疡、出血等。对于老年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时,也需要考虑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如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等。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应首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当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肩部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且影像学检查显示肩峰下撞击严重,如肩峰形态异常(钩状肩峰等)、肩袖损伤严重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通过肩关节MRI等检查发现肩袖撕裂较大且保守治疗无法愈合时,手术是必要的选择。
(二)手术方法
1.肩峰下减压术:通过切除部分肩峰前外侧缘等方法,扩大肩峰下间隙,减少撞击。手术可以在关节镜下进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要求有所不同。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更好地保留肩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而老年患者则需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和术后恢复等因素。
2.肩袖修复术:如果同时合并肩袖损伤,需要进行肩袖修复。根据肩袖损伤的情况,可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如缝线锚钉固定等。在手术过程中,需要精确操作,以确保肩袖修复的效果。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术后的血糖控制和康复训练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