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有骨折断端血供不良、骨折断端分离或异常活动、感染;全身因素涉及年龄(老年人愈合能力差)、健康状况(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影响愈合)、药物影响(长期用糖皮质激素等抑制愈合)。
骨折断端血供不良:
原因: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是影响骨折愈合的关键因素。例如,股骨颈骨折时,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股骨头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股骨干滋养动脉升支和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若骨折损伤了旋股内、外侧动脉,就会导致股骨头血供严重受损,进而影响骨折愈合,增加不愈合的风险。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血供情况也有差异,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修复能力弱,更容易出现血供不良导致骨折不愈合。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影响骨折部位血供,使骨折不愈合几率增加。有既往骨折病史或局部血管病变病史的人群,局部血供基础较差,骨折后更易出现血供不良情况。
表现:局部可能出现疼痛持续不缓解、肿胀消退缓慢等情况。
骨折断端分离或异常活动:
原因:骨折复位不良或固定不牢固,会导致骨折断端存在间隙或异常活动。比如骨折复位后外固定装置松动,就会使骨折断端分离或产生异常活动,破坏骨折愈合的稳定环境,阻碍骨痂形成,从而引发骨折不愈合。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骨骼的生长特性,若骨折后固定不当,更容易出现断端异常活动。女性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身体状态变化可能影响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增加断端分离或异常活动的风险。生活方式中,骨折后过早负重等情况也会导致断端分离或异常活动。有多次骨折病史的人群,局部骨骼结构和稳定性受损,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表现:可触及骨折断端有明显间隙感,影像学检查可见断端分离等表现。
感染:
原因: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细菌容易侵入骨折部位引发感染。感染会破坏局部的正常组织和骨组织,影响骨折愈合。例如开放性骨折清创不彻底,就可能导致感染持续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皮肤抵抗力相对较弱,开放性骨折后感染风险较高;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低下,感染后恢复能力差。女性在经期等免疫力相对低下阶段,感染风险可能增加。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伤口清洁等会增加感染几率。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自身抵抗力差,骨折后感染后更易导致骨折不愈合。
表现: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严重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影像学检查可见骨破坏等情况。
全身因素
年龄:
影响:儿童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是严重骨折或特殊部位骨折,也可能出现不愈合情况;老年人骨折愈合能力明显下降,因为随着年龄增长,骨的代谢减慢,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量减少,修复能力减弱,所以老年人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比如老年人股骨颈骨折,不愈合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健康状况:
影响: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等会影响骨折愈合。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不利于细胞的生长和修复,影响骨痂形成;营养不良时,身体缺乏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C参与胶原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等)、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会影响骨的代谢和修复,导致骨折不愈合风险增加。女性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若营养摄入不足,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相关的骨折不愈合问题。有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在骨折后需要更密切关注营养状况和基础疾病控制,以降低骨折不愈合风险。
药物影响:
影响: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影响骨折愈合,如糖皮质激素,它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胶原合成,影响骨折修复。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不同,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更易受其对骨折愈合的不良影响;女性在服用某些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钙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可能间接影响骨折愈合。有长期用药史的人群,在骨折后需评估药物对骨折愈合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