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炎的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及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有运动疗法(低强度有氧运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和物理治疗(热疗、电疗);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软骨保护剂;手术治疗有关节镜手术(适用于早期有关节内游离体等情况,术后依情况康复)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适用于终末期膝关节炎,术后严格康复并注意相关事项)。
一、非药物治疗
(一)运动疗法
1.低强度有氧运动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膝关节炎患者,游泳是很好的低强度有氧运动选择。水的浮力能减轻膝关节的负重,在游泳过程中膝关节屈伸活动,可增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一般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有肥胖病史的患者,运动减轻体重也有助于减轻膝关节负担,因为体重过重会增加膝关节的压力,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
平地慢走也是一种可行的运动方式,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行走距离,一般每天可进行1-2次,每次15-30分钟。
2.关节活动度训练
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坐在椅子上,缓慢地将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然后再缓慢弯曲,尽量使脚跟靠近臀部,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2-3组。对于有既往膝关节损伤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造成再次损伤。
(二)物理治疗
1.热疗
对于膝关节炎患者,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要注意避免烫伤;年轻患者如果皮肤耐受较好,可以适当提高温度,但也不宜过高。
2.电疗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是一种常用的电疗方法,通过电极片将特定频率的电流作用于膝关节周围,能够缓解疼痛。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根据病情调整电流强度和频率。一般来说,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且有舒适的感觉为宜,每次治疗时间约20-30分钟,每周可进行2-3次。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可缓解膝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症状。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一般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布洛芬等。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等风险,需要谨慎使用,可同时采取保护胃肠道的措施。
(二)软骨保护剂
氨基葡萄糖等软骨保护剂可以促进软骨的合成,抑制软骨的分解,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对于年龄较大、有长期膝关节炎病史的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的益处。一般需要长期服用才能看到较好的效果,服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等。
三、手术治疗
(一)关节镜手术
1.适应证
对于一些膝关节炎早期,有关节内游离体、滑膜增生等情况的患者可以考虑关节镜手术。例如,年轻患者因运动损伤导致膝关节炎,有关节内游离体影响关节活动时,关节镜手术可以清除游离体,修整损伤的滑膜等组织。
2.术后康复
术后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进行康复训练。一般来说,术后早期要进行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对于年轻患者,康复训练的进展可能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需要更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关节损伤加重。
(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1.适应证
对于终末期膝关节炎患者,如严重的关节畸形、疼痛剧烈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患者可以考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例如,一些60岁以上、有严重膝关节炎且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
2.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需要进行严格的康复训练,包括膝关节的活动度、力量训练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速度不同,年轻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要遵循康复计划。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术后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