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饮食不洁等引起,病因分感染和非感染,有腹泻等表现及不同人群特点,通过病史等诊断,治疗分一般、对症、抗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等预防。
一、定义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饮食不洁、食用被病毒或细菌污染的食物等引起。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例如,诺如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血清型可导致严重的肠道感染,沙门菌感染常与食用被污染的禽肉、蛋类等有关。
2.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过量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等。比如,大量食用冰镇饮料后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急性胃肠炎。
药物刺激: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不当使用可能损伤胃肠黏膜,导致急性胃肠炎。
过敏反应:个别人群对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过敏,也可能引发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黄色水样便,诺如病毒感染所致腹泻可为稀水便或黏液便。
呕吐:可伴有恶心,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腹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疼痛部位多在脐周。
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表现为口渴、尿少、精神萎靡等。
2.不同人群表现特点
儿童:儿童急性胃肠炎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脱水较快,需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等情况。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留意儿童是否有哭闹不安、烦躁等表现,及时判断病情。例如,婴幼儿可能出现囟门凹陷等脱水体征。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急性胃肠炎时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和脱水,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腹痛、发热等表现可能较轻,需加强监测,及时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
特殊病史人群: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肠炎等,发生急性胃肠炎时症状可能加重,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进行治疗。
四、诊断
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近期饮食情况、有无不洁饮食史、接触过类似患者等。
2.体格检查:检查腹部有无压痛、肠鸣音情况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能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多正常或降低。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进行粪便病毒检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以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充分休息,减少体力消耗。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补液: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2.对症治疗
止吐:若呕吐严重,可使用止吐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选择和安全性。
止痛:腹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解痉止痛药物,但要谨慎,避免掩盖病情。
3.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一般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变质、过期食物,水果要洗净、削皮后食用。
尽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尤其是路边摊的生冷食品。
提倡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污染。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
3.加强食品监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4.避免滥用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滥用导致胃肠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