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扩张是短期内胃和十二指肠上段高度扩张的综合征,病因有外科手术、麻醉、暴饮暴食、胃肠道梗阻、某些疾病等,表现为腹胀、呕吐、口渴、水电解质紊乱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需禁食胃肠减压、补充液体电解质、维持营养及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外科手术相关:腹部手术及某些胸部手术,如食管、贲门癌手术等,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或破坏胃肠道正常蠕动和排空机制,导致急性胃扩张。例如,在进行上腹部手术时,腹腔神经丛受刺激可能使胃的张力减退,进而引发胃扩张。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可抑制胃蠕动,吞咽的大量空气(主要为氮气)积聚在胃内,促使胃扩张。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饮水,超过胃的容纳和排空能力,容易引发急性胃扩张。比如一次摄入过多难以消化的食物或大量液体,胃内压力迅速升高,导致胃扩张。
胃肠道梗阻: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梗阻等胃肠道梗阻性疾病,可使胃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积聚在胃内引起扩张。如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狭窄可导致十二指肠梗阻,进而引发胃扩张。
某些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疾病可能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和肌肉收缩功能,增加急性胃扩张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
症状
腹胀:是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自觉上腹部或全腹部膨隆。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可呈棕褐色或咖啡色液体,量较多。
口渴:由于大量丢失体液,患者会感觉口渴明显。
水电解质紊乱: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脱水、低钾血症等表现,患者可能有乏力、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
体征
腹部检查可见腹部膨隆,有时可见胃型和蠕动波,叩诊呈鼓音或移动性浊音,听诊时胃内有振水音。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见胃泡明显扩大,胃内有大量气液平面,有助于诊断急性胃扩张。例如,在腹部X线平片上可清晰看到胃腔扩大,充满气体和液体,肠管可能有轻度扩张。
腹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胃扩张的程度以及胃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鉴别其他腹部疾病也有帮助。
临床表现结合病史:根据患者有暴饮暴食史、腹部手术史或相关基础疾病史,同时出现腹胀、呕吐等典型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禁食、胃肠减压:立即停止进食和饮水,通过胃管进行持续胃肠减压,抽出胃内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胃扩张程度,恢复胃的张力和蠕动功能。
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根据患者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静脉补充足量的液体和丢失的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例如,对于脱水患者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对于低钾血症患者补充钾盐等。
维持营养:在胃肠减压期间,可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
病因治疗:针对引起急性胃扩张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因外科手术或胃肠道梗阻引起的,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来解除梗阻或处理原发病变。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急性胃扩张时,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善,且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较成人差,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快速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防止出现严重脱水、休克等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减少其因不适产生的哭闹,避免加重病情。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胃肠道功能减退,发生急性胃扩张时,应更加谨慎处理。胃肠减压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胃肠道黏膜。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时要密切监测心功能、血糖等指标,防止因输液速度过快或电解质补充不当引发心功能不全、血糖波动等并发症。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发生急性胃扩张时,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胃肠减压一般是相对安全的处理方式,但在补液和用药时要谨慎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药物和液体,避免使用可能致畸或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要密切监测胎儿的状况,如胎心、胎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