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准备器械)、麻醉选择(成人臂丛神经阻滞、儿童全身麻醉)、手术步骤(体位摆放、切口选择、显露骨折端、骨折复位、内固定安装、冲洗缝合)、术后处理(一般护理、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受伤机制、既往健康状况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评估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等。例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较为常见,需要判断骨折端的移位方向等。同时,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明确患肢的神经、血管情况,如桡动脉搏动、手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等,这对于手术中避免神经血管损伤非常重要。
2.器械准备
准备好常规的骨科手术器械,如骨钻、骨刀、钢板螺钉等内固定器械,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
二、麻醉选择
1.成人
一般可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这种麻醉方式可以有效地阻断上肢的神经传导,使手术部位无痛,同时患者保持清醒,便于术中与医生配合,能及时反馈患肢的感觉和运动情况。
2.儿童
对于儿童患者,多采用全身麻醉。因为儿童配合度较差,全身麻醉可以保证手术在无痛、安静的状态下进行,避免因患儿不配合导致手术操作困难或出现意外情况。但全身麻醉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确保麻醉安全。
三、手术步骤
1.体位摆放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肩部垫高,使肩关节外展,上肢外旋置于手术台上。这样可以充分暴露肘部手术区域,便于操作。
2.切口选择
通常采用肘前侧切口,从肘横纹上方约2cm处开始,沿肱二头肌内侧缘向下延伸至肘横纹下约1-2cm处。该切口可以较好地暴露肱骨髁上骨折部位。
3.显露骨折端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后,锐性分离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的间隙,将肱二头肌向外侧牵开,肱肌向内侧牵开,充分显露肱骨髁上骨折端。清除骨折端的血肿和软组织嵌顿,但要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组织。
4.骨折复位
根据骨折的类型进行复位。对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拔伸牵引的方法,术者一手握住患者上臂远端,另一手握住腕部,沿前臂纵轴进行持续牵引,纠正重叠移位。然后,根据骨折端的移位方向,进行侧方和旋转移位的纠正。可以使用骨膜剥离器等器械进行撬拨复位,使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
5.内固定安装
复位满意后,选择合适的钢板进行内固定。一般采用肱骨髁上钢板,将钢板置于肱骨前外侧,通过钻孔、攻丝后,拧入螺钉固定。在安装钢板和螺钉时,要确保螺钉的位置准确,避免穿透关节面或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特点,要注意选择合适长度的螺钉,避免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
6.冲洗缝合
骨折固定完成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创面,清除残留的骨屑和异物。然后,逐层缝合切口,包括深筋膜、皮下组织和皮肤。缝合时要注意对合整齐,减少切口感染的风险。
四、术后处理
1.一般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其呼吸和循环情况。
观察患肢的血运和感觉运动情况,如手指的颜色、温度、感觉以及手指的活动功能等,及时发现是否有血管神经损伤的复发或新的损伤。
2.康复训练
术后早期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患者由于恢复能力较强,可适当鼓励其进行主动的手指活动。
术后2-3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开始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成人患者可以逐渐增加肘关节活动的强度和范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并发症预防
预防感染,按时更换切口敷料,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切口的护理。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患肢的活动,对于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可进行下肢的被动活动或使用气压治疗仪等预防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