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与肩周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年龄及生活方式影响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肩袖损伤由肌腱损伤或撕裂等引起,疼痛在活动时加重、后期有活动受限,超声、MRI可助诊,中老年及特定职业人群易患;肩周炎因周围软组织退变等致慢性炎症,疼痛持续、活动全受限,X线、MRI可辅助,40-60岁中老年人多发,长期劳损易患,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五十肩,发病机制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慢性劳损、外伤后迁延不愈等有关,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临床表现差异
疼痛特点
肩袖损伤:疼痛可位于肩部前方、外侧或深部,部分患者可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处,疼痛在肩关节活动时加重,尤其是上举、外展等动作时,休息时疼痛可能减轻,但夜间疼痛较为明显,可影响睡眠。
肩周炎:疼痛起初为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以后疼痛逐渐加剧或钝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疼痛可向颈部及上肢放射,肩关节活动时疼痛明显加重,尤其是肩关节外展、外旋和内旋受限明显时疼痛更甚。
肩关节活动受限
肩袖损伤:早期肩关节活动受限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外展、上举、外旋等动作受限,主要是因为肩袖肌腱损伤影响了肩关节的正常运动功能,例如冈上肌损伤主要影响肩关节的外展功能。
肩周炎: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受限,以外展、外旋、内旋等活动受限更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肩关节活动受限逐渐加重,严重时患者穿衣、梳头、洗脸等日常活动均受到影响,具有“冻结”的特征。
影像学检查区别
肩袖损伤
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形态、结构,能发现肩袖肌腱的部分撕裂或完全撕裂,表现为肌腱连续性中断、回声不均匀等。
MRI检查:是诊断肩袖损伤的常用且重要的影像学方法,能准确显示肩袖肌腱的损伤程度、范围等,可明确区分肩袖的部分撕裂(如肌腱内可见高信号影,但肌腱连续性存在)和完全撕裂(肌腱连续性中断)。
肩周炎
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后期可显示肩关节骨质疏松、冈上肌肌腱钙化等,有助于排除其他骨骼病变。
MRI检查:可见肩关节囊增厚、肩关节腔积液等表现,但对于肩袖肌腱本身的损伤显示不如肩袖损伤敏感,主要是通过排除肩袖损伤等其他疾病来辅助诊断肩周炎。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
年龄方面
肩袖损伤:中老年人群较为常见,尤其是50-60岁以上的人群,这与肩袖肌腱的退变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肩袖肌腱的血供减少,弹性和韧性下降,容易发生损伤或退变。但年轻人也可因急性创伤发生肩袖损伤,如运动损伤等。
肩周炎: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不过长期过度活动、姿势不良等生活方式也可增加中老年人患肩周炎的风险。
生活方式方面
肩袖损伤:经常从事需要肩关节反复外展、上举等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棒球、游泳、网球运动员等)、体力劳动者等,由于肩关节反复承受较大的应力,容易发生肩袖损伤。
肩周炎:长期伏案工作、肩部固定姿势时间过长、肩部外伤后长期制动等生活方式,会导致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增加肩周炎的发病几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肩袖损伤极为罕见,若有肩部创伤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儿童肩周炎几乎不会发生,儿童肩部问题多与生长发育或先天性因素等有关。
孕妇:孕妇由于身体激素变化和姿势改变等,若出现肩部不适需谨慎鉴别肩袖损伤和肩周炎,一般优先通过保守的物理检查初步判断,避免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中的辐射等风险(除非必要),治疗上多倾向于非药物的物理治疗来缓解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常同时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在鉴别肩袖损伤和肩周炎时需全面考虑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加重老年人的不适,治疗时要综合评估其基础疾病对治疗方式的影响,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权衡手术等有创治疗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