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累及中耳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多由感染等引起,有急慢性之分,表现不同,影像学见中耳腔改变,治疗分急慢性;中耳癌少见,与慢性中耳炎等有关,有耳痛、血性耳漏等表现,影像学见占位及骨质破坏,需病理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儿童中耳炎需家长关注,选安全抗生素足疗程;中老年中耳癌要评估身体等状况,关注不良反应和心理。
一、疾病定义与病因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多数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比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感染是常见病因,上呼吸道感染后病原体可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发炎症;另外,游泳时污水进入中耳、擤鼻不当等也可能诱发中耳炎。
中耳癌:是发生于中耳的恶性肿瘤,较为少见。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有关,据相关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发生中耳癌的风险较正常人高,可能是因为长期炎症刺激导致中耳黏膜上皮发生恶变;另外,放射性暴露、病毒感染(如人类乳头瘤病毒等)也可能与中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二、临床表现
中耳炎:
症状:急性中耳炎患者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鸣,婴幼儿可能出现发热、哭闹不止、抓耳等症状;慢性中耳炎患者则有长期耳流脓、听力下降等表现,流脓可为黏液性、脓性,有时可带血丝。
体征:耳部检查可见鼓膜充血、穿孔等表现,急性中耳炎时鼓膜可能膨出,慢性中耳炎时鼓膜多有穿孔、增厚等改变。
中耳癌:
症状:早期可出现耳痛,多为胀痛或刺痛,可放射至颞部、面部等;随后出现血性耳漏,即耳朵流出血性分泌物;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听力下降、面瘫、眩晕等症状,晚期还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相应表现,如颈部肿块、消瘦、乏力等。
体征:耳部检查可见中耳腔或外耳道有新生物,质地脆,易出血,可伴有鼓膜破坏等表现。
三、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
中耳炎:
影像学检查:颞骨CT检查可见中耳腔密度增高,乳突气房可有炎症改变,如气房模糊、积液等,但一般无新生物形成。
病理学检查:一般无需病理学检查来诊断中耳炎,若为分泌性中耳炎,通过鼓膜穿刺抽取积液可进行相关分析,但不是典型的病理学诊断中耳炎的方式。
中耳癌:
影像学检查:颞骨CT及MRI检查可见中耳区有占位性病变,骨质有破坏,边界不清等表现。
病理学检查: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取得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等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性质。
四、治疗原则
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主要是控制感染,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同时可使用减充血剂滴鼻以改善咽鼓管通气,疼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止痛药物。
慢性中耳炎:保守治疗主要是局部清洗、滴耳液治疗等,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鼓膜修补术、乳突根治术等,以清除病灶、改善听力等。
中耳癌: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需彻底切除肿瘤及受侵犯的组织,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颞骨部分切除术、颞骨全切除术等;放疗可用于术前缩小肿瘤或术后辅助治疗;化疗多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中耳炎: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宽、直,更容易患中耳炎,且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耳部情况,如出现发热、哭闹、抓耳等表现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时,抗生素的选择需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且要足疗程使用,以避免病情迁延为慢性中耳炎。
中老年中耳癌患者:中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在治疗中耳癌时,要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手术耐受性等。对于放疗、化疗的耐受性也需谨慎评估,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放疗可能导致的耳部周围组织损伤、化疗可能引起的骨髓抑制等,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疾病本身及治疗过程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