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急性出血性胰腺炎需从多方面着手,控制基础疾病方面,有胆道疾病者积极治疗,糖尿病患者严格控血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要规律进食、调整膳食结构、适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不良因素刺激,注意防腹部外伤、谨慎用药;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培养良好习惯防外伤,老年人要注重基础病控制、生活方式调整来降低发病风险。
一、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有胆道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胆结石等胆道疾病,应积极治疗。胆道疾病是引发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的常见诱因之一,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胆道结石等病变。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监测胆道情况,遵循医生建议进行相应治疗,如必要时进行胆结石的手术取石等操作,以降低胰腺炎发病风险。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高血糖状态可能影响胰腺的正常代谢功能,糖尿病患者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和治疗方案,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0mmol/L等,减少对胰腺的不良影响,预防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发生。
二、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使胰腺突然大量分泌胰液,导致胰管内压力骤然升高,容易引发胰腺自身消化,从而诱发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例如,一日三餐应定时,每餐食量适中,避免一顿吃得过饱。
调整膳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高脂肪饮食会促使胆汁分泌增加,进而影响胰腺分泌,长期高脂肪饮食人群患胰腺炎风险较高。如每日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建议成年人每天蔬菜摄入量达到300~500g,以绿叶蔬菜等为主;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可每日适当食用50~100g左右。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速度一般为4~6km/h)、慢跑等,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跑等。运动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增强身体代谢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对胰腺等器官的正常功能维持有积极作用,可降低胰腺炎发生几率。但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损伤。
戒烟限酒:吸烟会刺激胰腺分泌,还会影响胰腺的血液供应,增加胰腺炎发病风险,所以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是引发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酒精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还可引起胰液排出受阻等。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白酒、啤酒等都应限制,最好做到戒酒。
三、避免不良因素刺激
避免腹部外伤: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护,防止腹部受到撞击等外伤。腹部外伤可能会直接损伤胰腺组织,导致胰腺炎症反应,进而引发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所以在进行可能有危险的活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如进行剧烈运动时穿戴好防护装备等。
谨慎用药:某些药物可能对胰腺有不良影响,如一些噻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生指导,告知医生自身健康状况,尤其是有基础疾病或过敏史等情况。如果必须使用可能影响胰腺的药物,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出现腹痛、恶心等疑似胰腺问题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也要注意避免不良因素。家长要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儿童暴饮暴食和过度摄入高油高脂食物,同时要确保儿童安全,防止腹部外伤等。如果儿童出现腹痛、呕吐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尽早明确病因进行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预防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更要注重基础疾病控制和生活方式调整。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胆道疾病、糖尿病等时,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治疗和监测。在生活中要注意适度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等,饮食上要更加注重清淡、易消化,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并处理,以降低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