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臂尺桡骨骨折后先制动固定、处理伤口,然后及时就医检查,包括影像学等,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分固定期间和愈合后,分别进行相应锻炼等处理。
一、急救处理
1.制动与固定:
当发生左臂尺桡骨骨折后,首先要进行制动,避免骨折部位进一步移位加重损伤。可以就地取材,如用木板、树枝等将前臂固定,固定范围应包括骨折部位上下的关节,如肘关节和腕关节,固定要松紧适度。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柔韧性不同,固定时更要注意力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
2.伤口处理:
如果有伤口出血,应先进行止血,可以采用压迫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毛巾等按压伤口出血处。对于开放性骨折,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用清洁的敷料覆盖伤口后尽快就医,但不要随意将露出伤口外的骨折端放回伤口内,防止污染进一步加重。
二、及时就医检查
1.影像学检查:
患者需尽快前往医院进行X线检查,这是诊断尺桡骨骨折的重要手段,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断骨折、斜形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移位情况。对于一些复杂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CT检查,尤其是当怀疑有隐匿性骨折或者骨折合并关节损伤时,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细节。在不同年龄人群中,X线检查的辐射剂量需要考虑,儿童对辐射更敏感,应尽量优化检查参数以减少辐射暴露。
2.评估整体情况: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受伤机制、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血管疾病等,要综合考虑骨折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评估神经血管情况,尺桡骨骨折可能会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等损伤,以及肱动脉等血管的损伤,需要检查手部的感觉、运动、血运情况等。
三、骨折的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骨折端移位不明显,如裂缝骨折、轻度成角移位且通过手法复位能够达到良好对位对线的尺桡骨骨折可以考虑保守治疗。
具体方法:手法复位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具体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在固定期间,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端对位对线情况和愈合进展。儿童患者由于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保守治疗的效果往往较好,但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手指的血液循环和活动情况,因为儿童可能不能准确表达不适。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端移位明显,手法复位难以达到满意的对位对线,或者是开放性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尺桡骨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可采用钢板、髓内钉等内固定材料。手术能够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但是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选择和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更多考虑采用对骨骼生长影响较小的内固定方式。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骨折固定期间):
肌肉收缩锻炼:在骨折固定后,要进行手指、手腕等未固定关节的主动屈伸锻炼,以及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等长收缩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进行锻炼,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疲劳。
神经血管功能维护: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例如,要观察手指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以及感觉是否正常等。
2.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
关节活动度训练: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肘关节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可以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以及借助康复器械等方式进行。例如,进行握拳、伸指、前臂旋转等动作练习,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对于成年患者,康复训练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加大强度,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活动度本身可能较差且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可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力量训练: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好转,进行上肢力量的训练,如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逐步增加负重等。力量训练有助于恢复上肢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