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是起源于皮肤黑素细胞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可产黑色素,发病与长期紫外线暴露致细胞基因突变、遗传综合征影响防御机制、皮肤色素痣存在异常增殖倾向相关,早期原有色素痣有大小形状颜色等改变,晚期有病变部位溃疡出血、转移部位相应症状,靠皮肤活检病理检查诊断,早期手术切除,晚期综合治疗,儿童需避免日光暴晒并检查色素痣,老年人要关注色素痣变化,有家族遗传史人群需密切监测皮肤状况,所有人应避免长时间日光暴晒做好防晒。
一、恶性黑色素瘤的定义及本质
恶性黑色素瘤是起源于皮肤黑素细胞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其细胞可产生黑色素,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极高的类型,会侵犯周围组织甚至发生远处转移。
二、发病相关因素
(一)紫外线暴露
长期处于紫外线照射环境中,紫外线会损伤皮肤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导致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增加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例如,生活在高海拔、紫外线强度高地区的人群,相较于低紫外线地区人群,患病几率相对更高。
(二)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综合征会使个体易患恶性黑色素瘤,像家族性不典型痣综合征、恶性黑色素瘤综合征等,这些遗传因素会影响机体对黑色素细胞相关病变的防御机制,使得携带相关基因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三)皮肤色素痣情况
一些先天性巨大色素痣、发育不良痣等,其内部黑色素细胞存在潜在的异常增殖倾向,发生恶变的风险较普通正常色素痣明显升高。比如先天性巨大色素痣,从婴儿时期就可能存在,随着年龄增长,恶变概率会逐渐增加。
三、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原有色素痣出现大小迅速增大、形状变得不规则、颜色加深(如原本颜色均匀的痣出现多种颜色混杂)、边界不再清晰等改变,这是恶性黑色素瘤常见的早期迹象,例如一颗直径在几毫米内的痣,短时间内增大至数厘米,且颜色从单一黑色变为黑、棕、红等多种颜色混杂。
(二)晚期表现
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病变部位溃疡、出血,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引起相应部位疼痛、功能障碍等,若发生远处转移,会出现转移部位相关症状,如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转移至肝脏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医生会获取病变部位的组织样本,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等特征,以此明确是否为恶性黑色素瘤。这是确诊恶性黑色素瘤的金标准,能精准判断细胞的恶变情况。
五、治疗原则
(一)手术切除
早期恶性黑色素瘤主要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病灶,手术范围需根据肿瘤大小、部位等确定,以最大程度清除肿瘤细胞。
(二)综合治疗
对于晚期或发生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常采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手段。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靶向治疗则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精准治疗,但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等情况制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应避免长时间日光暴晒,家长需注意为儿童选择合适的防晒措施,如穿戴防晒衣物、使用儿童专用防晒霜等,并定期检查儿童皮肤的色素痣情况,若发现异常变化及时带儿童就医。因为儿童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紫外线对其皮肤细胞的损伤可能更易引发病变。
(二)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逐渐老化,皮肤的自我修复等功能下降,应密切关注自身皮肤色素痣的变化,如出现色素痣的异常改变要及时就诊。同时,老年人的基础健康状况可能较为复杂,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情况。
(三)有家族遗传史人群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更加密切地监测自身皮肤状况,定期进行皮肤自查,一旦发现皮肤色素痣有异常变化,如上述的大小、形状、颜色改变等情况,要尽早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为其携带遗传易感基因,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四)生活方式方面
无论何种人群,都应注意避免长时间日光暴晒,日常外出时做好防晒,如涂抹防晒霜、佩戴太阳镜、遮阳帽等,这对于预防恶性黑色素瘤具有重要意义,能从源头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降低患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