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梗死是因多种原因致骨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引发骨髓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坏死的疾病,病因包括血管因素(创伤、动脉硬化、血液高凝状态等)和其他因素(减压病、放射治疗等),病理是骨组织血液供应中断致细胞坏死及后续修复,临床表现有疼痛、活动受限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休息制动、药物)和手术(病情重保守无效时),早期诊断治疗对预后重要,需综合各因素个体化治疗。
一、病因
1.血管因素
创伤性因素:骨折、关节脱位等创伤可能导致骨内血管损伤,影响血液供应。例如,严重的下肢骨折可能破坏骨内的血管结构,使局部骨组织缺血,进而引发骨梗死。对于儿童来说,创伤导致骨梗死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骨骼的血供特点,恢复可能相对成人有其特殊性。儿童骨骼的血管分布相对较细,创伤后血管损伤后修复能力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血管修复能力相对较弱,骨梗死恢复可能更慢。
动脉硬化:中老年人常见的动脉硬化可使骨内的小动脉管腔狭窄、闭塞。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脂质沉积等导致动脉硬化,影响骨组织的血液供应。男性和女性在中老年后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有一定差异,一般男性由于生活方式等因素,动脉硬化发生率可能相对略高一些,但具体到个体还需综合其他因素。
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或状态可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等。血液高凝状态下,容易形成血栓,堵塞骨内血管,引起骨梗死。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肿瘤细胞释放一些物质促进凝血,血液高凝状态发生率较高,骨梗死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2.其他因素
减压病:潜水员等在高压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快速减压时,血液和组织中会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影响骨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骨梗死。
放射治疗:接受骨周围放射治疗的患者,可能会损伤骨内血管,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进而引起骨梗死。
二、病理生理
骨梗死的病理过程主要是骨组织血液供应中断,导致骨髓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坏死。早期主要是缺血缺氧引起细胞损伤,随后坏死的细胞被吸收,局部出现修复反应,可能形成纤维组织、新骨等。如果血液供应长期不能恢复,坏死范围可能逐渐扩大。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是常见的症状,多为隐痛、胀痛或刺痛,可逐渐加重。疼痛部位与梗死的骨部位有关,如发生在股骨近端,可表现为腹股沟区、臀部或膝关节周围疼痛。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局部肢体活动减少等。
活动受限:随着病情进展,骨组织破坏,关节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肢体活动受限。例如,下肢骨梗死可能导致行走困难。
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
2.体征
局部压痛:梗死部位有明显压痛。
关节活动度改变:根据梗死部位和程度不同,关节活动度可能减小。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骨小梁模糊、囊性变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皮质和骨髓的改变,有助于早期发现骨梗死。例如,可以发现骨内的低密度区等改变。
磁共振成像(MRI):对骨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较高,早期即可发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是早期诊断骨梗死的重要手段。
五、治疗
1.保守治疗
休息与制动:减少患肢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对于儿童患者,需要特别注意制动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避免过度制动导致肌肉萎缩等问题。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由于儿童的特殊性,药物选择和剂量需要严格考虑,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2.手术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骨减压术、骨移植术等。手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例如,儿童患者由于骨骼还在发育,手术方案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对骨骼生长的影响。
骨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后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以及有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自的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