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骨折是骨折三周以上未良好复位固定,有不同愈合情况,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治疗包括康复治疗(依年龄调整训练等,调整营养)和支具矫形器应用(依畸形定制);手术适用于明显畸形影响功能等情况,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和截骨矫形,儿童要避骨骺保护生长,老年人要综合全身状况,防并发症,慢温和康复及营养支持。
一、陈旧性骨折的定义与特点
陈旧性骨折是指骨折三周以上未得到良好复位及固定,骨折端已形成纤维连接、骨痂生长,骨折处有不同程度的畸形愈合、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等情况。其特点是骨折局部血运可能较差,周围组织有一定程度的瘢痕形成等。
二、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方法
(一)保守治疗
1.康复治疗
对于一些轻度畸形且不影响功能的陈旧性骨折,可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功能。例如,针对上肢陈旧性骨折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可进行循序渐进的关节屈伸、旋转等康复训练,借助物理因子治疗(如超声波、红外线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改善关节活动度。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训练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因骨骼可塑性强,康复训练可能相对更注重在不影响生长发育的前提下恢复功能;老年人则需考虑其身体机能衰退情况,训练要更温和,以避免过度疲劳或损伤。生活方式上,康复期间要避免患肢过度负重等不利于恢复的行为。
对于骨折愈合迟缓但无明显移位等情况,可通过调整营养摄入来辅助治疗。保证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充足供应,例如多摄入牛奶、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以及瘦肉、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促进骨折部位的修复,但要注意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等病史调整营养摄入,如有糖尿病的患者需注意控制糖分摄入。
2.支具或矫形器应用
根据骨折畸形的部位和程度,定制合适的支具或矫形器来纠正畸形、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对于下肢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轻度成角或短缩畸形,支具或矫形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肢体的力线,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行走功能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支具或矫形器时需注意适配性和佩戴后的舒适性,儿童要定期评估骨骼生长情况以调整支具;老年人则要考虑皮肤耐受性等问题。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当陈旧性骨折出现明显畸形严重影响肢体功能、存在不愈合或迟缓愈合且骨折端有硬化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下肢陈旧性骨折导致严重的短缩畸形,影响患者正常行走,就需要通过手术来恢复肢体长度和力线;对于骨折不愈合,手术可采用植骨等方式促进骨折愈合,如在骨折端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有所差异,儿童骨骼生长潜力大,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以避免影响骨骺;老年人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暴露骨折部位,重新复位骨折端并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固定。对于一些复杂的陈旧性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多种内固定方式来稳定骨折端。例如,粉碎性陈旧性骨折可能需要用钢板固定结合克氏针等辅助固定。
截骨矫形术:针对有明显畸形的陈旧性骨折,通过截骨的方式将畸形的骨骼截断后重新拼接,以纠正畸形。比如下肢陈旧性骨折导致成角畸形,进行截骨矫形后可恢复正常的肢体力线。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解剖学原则,确保截骨和矫形后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性能。
三、特殊人群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注意事项
(一)儿童陈旧性骨折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陈旧性骨折治疗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骨骺。手术操作应尽量避开骨骺区域,康复训练要注重促进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功能恢复,避免因治疗不当影响儿童的肢体发育和功能。同时,儿童的依从性相对较差,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家长积极配合监督康复训练的进行。
(二)老年人陈旧性骨折
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陈旧性骨折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手术前要评估心肺功能、营养状况等,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康复训练要更加缓慢、温和,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以改善骨质疏松状况,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