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痉挛又称肠绞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常见的功能性腹痛,病因有饮食、胃肠道积气、肠道动力增强等,临床表现为突然阵发性脐周腹痛等,诊断靠临床表现等,需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鉴别,治疗有一般和药物治疗,预防要合理喂养、注意腹部保暖、减少肠道刺激等。
一、病因
1.饮食因素
对于婴幼儿来说,喂养不当是常见原因。比如进食过多、过快,或者摄入大量生冷食物等,可能会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肠痉挛。例如,一些婴儿在一次性摄入过多配方奶后,肠道消化负担加重,容易诱发肠痉挛。
对于年长儿,食用过多产气食物,如豆类、薯类等,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也可能引发肠痉挛。
2.胃肠道积气
婴儿吸吮过急或哭闹时吸入大量空气,可导致胃肠道积气。另外,消化不良时食物在肠道内发酵产气,也会引起肠道积气,刺激肠道平滑肌,引发肠痉挛。
3.肠道动力增强
某些因素可导致肠道动力增强,使肠道蠕动加快且不规律。比如腹部受凉,寒冷刺激会使肠道平滑肌痉挛收缩,从而引发肠痉挛。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能因腹部保暖不当而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差,腹部更容易受凉。
4.其他因素
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蛔虫在肠道内活动时可能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另外,上呼吸道感染、变态反应等也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肠道痉挛。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在感染等情况下,身体的应激反应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增加肠痉挛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疼痛部位以脐周为主。疼痛程度轻重不一,轻的孩子可能只是短暂的腹部不适,重的则哭闹不安,翻滚、拒按腹部等。发作时间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可自行缓解,缓解后孩子可如常玩耍。例如,一个2岁的幼儿,突然出现阵发性哭闹,双手紧抱腹部,经过数分钟后哭闹缓解,又开始玩耍。
2.不同年龄表现差异
婴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疼痛,主要表现为突然的哭闹,可伴有面部潮红、双腿向上蜷起等表现。年长儿能明确表达腹痛,疼痛性质多为绞痛。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脐周腹痛,可自行缓解等特点。同时需要排除其他疾病,一般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例如,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的饮食情况、有无腹部受凉史等,然后进行腹部查体,一般腹部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或者仅有轻压痛,但压痛部位不固定。
2.鉴别诊断
需要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急性阑尾炎早期也可能有脐周疼痛,但随后疼痛会转移至右下腹,且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腹部查体有固定的压痛、反跳痛等。还需要与肠梗阻鉴别,肠梗阻除了腹痛外,还伴有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肠痉挛的孩子,首先可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比如将孩子抱起,轻轻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柔按摩,可缓解肠道痉挛。对于较小的婴儿,还可以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一般水温控制在40-50℃左右,热敷时间不宜过长,10-15分钟即可。
药物治疗:如果肠痉挛症状较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但需谨慎使用,尤其是低龄儿童。例如,可使用西甲硅油等药物,西甲硅油可以消除肠道内的气泡,缓解因胃肠道积气引起的肠痉挛,但使用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2.预防
合理喂养:对于婴儿,要注意科学喂养,按需喂养,避免过度喂养。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奶温适宜,喂奶后要拍嗝,排出胃内气体。年长儿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过多生冷、产气食物。
注意腹部保暖:根据气温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尤其是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防止腹部受凉。
减少肠道刺激:避免孩子过度哭闹,减少空气吸入。对于肠道寄生虫感染的高危人群,如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儿童,要注意预防寄生虫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总之,肠痉挛是小儿常见的功能性腹痛,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防治方法,有助于家长及时发现和处理孩子的肠痉挛问题,保障孩子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