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腹水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硬化时肝脏结构破坏、门静脉压升高、蛋白合成减退及淋巴液生成增多可致腹水;肝脏肿瘤生长致血淋巴循环受阻、肝功能损害促腹水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使血流受阻致压升高引发腹水;心血管疾病致体循环或静脉回流淤血使肝窦压升高形成腹水;营养不良致低蛋白血症使血管内液体外渗成腹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致炎症渗出形成腹水,各原因所致肝腹水在年龄性别上有不同特点及相关易发人群。
一、肝硬化
1.机制:肝硬化是引起肝腹水最常见的原因。在肝硬化时,肝脏结构被破坏,正常的肝内血管循环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当门静脉压力超过300mmHO时,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同时,肝硬化导致肝脏合成蛋白的功能减退,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蛋白,白蛋白降低(当白蛋白低于30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液体容易漏出到腹腔。另外,肝硬化时肝淋巴液生成增多,超过胸导管引流的能力,淋巴液从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
2.年龄性别因素: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肝硬化相关肝腹水,但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在肝硬化的发生上无绝对的性别差异,但某些病因导致的肝硬化有一定性别倾向,如酒精性肝硬化男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更易患酒精性肝硬化进而出现肝腹水。有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不论年龄性别,都有发展为肝硬化出现肝腹水的风险。
二、肝脏肿瘤
1.机制:肝脏的恶性肿瘤,如肝癌等,肿瘤生长会导致肝内血管、淋巴管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从而引起腹水。同时,肿瘤也可能侵犯肝包膜等结构,导致液体渗出。另外,肿瘤患者常伴有肝功能损害,影响蛋白合成等功能,也会促进腹水的形成。
2.年龄性别因素:肝脏肿瘤导致的肝腹水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但在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不过某些肝脏肿瘤的发生可能与性别有一定关联,如原发性肝癌男性发病率相对高于女性。有肝炎病毒感染史、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有更高的患肝脏肿瘤出现肝腹水的风险。
三、门静脉血栓形成
1.机制:门静脉血栓形成会使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导致腹水形成。此外,血栓形成影响了肝脏的血液供应和回流,也会参与腹水的发生发展。
2.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门静脉血栓形成,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显著差异。有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有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的人群,更易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肝腹水。
四、心血管疾病
1.机制:如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右心功能不全时,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升高,使肝窦淤血,压力升高,液体漏出形成腹水。缩窄性心包炎也会导致心脏舒张受限,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肝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导致腹水。
2.年龄性别因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肝腹水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随着病情进展,更易出现心功能不全相关的肝腹水。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心血管疾病导致肝腹水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关系主要与基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相关。
五、营养不良
1.机制: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从而使血管内的液体外渗到腹腔形成腹水。
2.年龄性别因素:在儿童人群中,如果存在长期营养不良,如喂养不当等情况,可能导致低蛋白血症进而引发腹水;在成年人中,长期节食、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导致营养不良的情况,不论男女,都可能出现低蛋白血症相关的肝腹水。比如一些长期患有慢性胃肠道疾病影响营养吸收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因营养不良导致的低蛋白性腹水。
六、结核性腹膜炎
1.机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引起腹膜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加,从而形成腹水。同时,结核感染可能影响机体的蛋白代谢等,也参与腹水的形成。
2.年龄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结核性腹膜炎导致的肝腹水,但青少年和中青年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有结核接触史、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更易患结核性腹膜炎出现肝腹水。生活卫生条件较差的人群也有较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