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骨折相关并发症,需从骨折固定与复位、早期康复锻炼、预防感染、预防血管神经损伤等方面采取措施。骨折固定与复位要准确且选合适固定方式并护理;早期康复锻炼要选合适时机并进行肌肉和关节活动锻炼;开放性骨折患者要严格伤口护理并保持环境清洁;密切观察患肢血管神经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骨折固定与复位方面的预防措施
(一)准确的复位
1.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尺桡骨骨折由于其骨骼生长发育的特点,更需要精准复位,因为儿童骨折愈合能力强但复位不准确可能影响骨骼正常塑形。通过X线等检查手段确保骨折端解剖复位或良好的功能复位,对于成人同样需要准确复位以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2.依据病史情况:有既往骨折史或骨质疏松等病史的患者,复位时更要谨慎且精准,因为这类患者骨折愈合可能存在潜在问题,准确复位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可采用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等方式,手术复位能更精确地对骨折端进行对位。
(二)牢固的固定
1.固定方式选择:根据骨折的类型、部位等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如石膏固定、夹板固定或内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等。对于稳定性骨折可选择石膏或夹板外固定,而对于不稳定骨折可能需要手术内固定。儿童患者由于骨骼生长的特殊性,在固定时要考虑到生长因素,选择相对宽松但能有效固定的固定方式,避免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2.固定后的护理:固定后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尤其注意观察,因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病变或血管病变,固定不当可能加重病情。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端固定情况,及时调整固定装置,确保固定牢固,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二、早期康复锻炼方面的预防措施
(一)康复锻炼时机
1.不同年龄阶段:早期康复锻炼应在骨折复位固定后尽早开始,但要根据患者年龄调整锻炼强度和方式。儿童患者在固定后几天就可开始进行轻微的肌肉收缩等锻炼,因为儿童恢复能力强;成人则可在1-2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开始关节活动等锻炼。
2.结合病史: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早期康复锻炼要更加谨慎,因为这类患者可能存在运动协调等问题,锻炼时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步增加锻炼难度,避免因锻炼不当导致骨折端移位或其他损伤。
(二)康复锻炼内容与方法
1.肌肉锻炼:鼓励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如尺桡骨骨折患者可进行手部肌肉的收缩放松练习,每天多次,每次持续一定时间。对于老年患者或有骨质疏松病史的患者,等长收缩锻炼有助于维持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利于骨折端的稳定。
2.关节活动锻炼:在骨折固定一段时间后,逐步进行关节的屈伸等活动锻炼,如肘关节、腕关节的活动。儿童患者在进行关节活动锻炼时要注意力度,避免过度活动造成二次损伤;对于有类风湿关节炎等病史的患者,关节活动锻炼要在不加重原有病情的基础上进行,可适当调整锻炼频率和幅度。通过关节活动锻炼可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三、预防感染方面的预防措施
(一)伤口护理
1.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严格进行伤口的清创处理,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等,减少感染源。术后要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对于糖尿病患者合并尺桡骨骨折的情况,由于糖尿病患者易感染且伤口愈合慢,更要加强伤口护理,严格控制血糖,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保持环境清洁:无论是住院患者还是居家康复患者,都要注意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减少细菌滋生。住院患者病房要定期进行消毒,居家患者要注意伤口周围的卫生清洁。
四、预防血管神经损伤方面的预防措施
(一)密切观察
1.观察指标:在骨折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管神经情况,如桡动脉搏动、手部感觉和运动功能等。对于有颈椎病等病史的患者,尺桡骨骨折可能会加重对血管神经的压迫,更要加强观察。定期检查神经功能,如感觉是否减退、运动是否受限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发现血管神经有受压或损伤迹象,要及时调整固定方式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对于骨折端移位可能压迫神经血管的情况,可考虑重新复位或手术干预,以预防严重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