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有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腹痛、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诊断依据罗马标准,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儿童、女性、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特征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有排便习惯和(或)粪便性状的改变,但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二、发病机制
(一)肠道动力异常
部分患者存在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如结肠传输时间改变,有的表现为结肠传输加快,引起腹泻;有的表现为结肠传输减慢,导致便秘。年龄因素可能影响肠道动力,老年人肠道动力本身有所下降,更易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肠道动力异常情况。
(二)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的肠道对机械、化学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较小的刺激就能引起明显的不适感觉。性别差异可能存在,女性在某些生理周期等情况下,内脏高敏感性可能更易被激发。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机制影响内脏敏感性,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症状。
(三)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与肠道的正常功能密切相关,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比例与健康人不同。例如有益菌数量可能减少,有害菌相对增多。病史方面,若有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情况,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诱发肠易激综合征。
三、临床表现
(一)腹痛
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疼痛性质多样,程度不一,一般在排便或排气后缓解。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表述可能相对不精准,需家长仔细观察。女性在月经前期等特殊时期,腹痛可能受激素影响而有变化。
(二)排便习惯改变
可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腹泻型患者多为稀糊状便,一般每日3-5次左右,也可多达10余次,常伴有腹痛,排便后腹痛缓解;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腹泻便秘交替型则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三)粪便性状异常
腹泻型患者粪便多为糊状或稀水样;便秘型患者粪便干结,可呈羊粪状;腹泻便秘交替型则有相应的不同性状粪便交替出现情况。
四、诊断标准
(一)罗马标准
最新的罗马Ⅳ标准指出,病程6个月以上且近3个月满足以下条件: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或伴有排便频率改变,或伴有粪便性状改变。同时需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组可能在症状表现和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其生理、心理等特点。女性在诊断时要结合其生理周期等情况,排除因生理因素导致的类似症状干扰。
五、治疗与管理
(一)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保证规律的饮食和作息,避免过度食用刺激性食物;成年人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轻压力。女性要关注自身生理周期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保持良好心态。饮食上,建议患者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辛辣食物等,根据不同的排便习惯调整饮食结构,腹泻型患者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方式可能需调整,避免加重腹泻;便秘型患者可适当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二)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的症状类型选择药物,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便秘型可使用通便药物等,但需谨慎用药,尤其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肠易激综合征需特别关注,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仔细观察排便情况、腹痛表现等。治疗上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如调整饮食结构、心理安抚等,避免随意使用成人药物,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儿童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二)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可能加重,要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等。在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避免在孕期等特殊阶段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等。
(三)老年人
老年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注意综合管理,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活方式上要更加注重规律,饮食要易于消化,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老年人可能因身体不适等原因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而情绪因素又可能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