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折常见手术方式有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况且受年龄和生活方式影响;手术前需行影像学检查和全身状况评估;手术后早期和后期有相应康复;老年和年轻患者术后有不同注意事项。
适用情况: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尤其是单节段的骨折。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强度下降,压缩骨折后通过该手术可强化椎体。其原理是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增加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缓解疼痛。大量临床研究表明,PVP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椎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是常见病因,该手术对老年患者相对安全,但需评估患者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因为手术虽属微创,但仍有一定风险。年轻患者一般不首选该手术,除非是非常轻微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等特殊情况。
生活方式影响: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骨质疏松的患者,术后仍需纠正生活方式,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适当运动等,以预防再次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适用情况:相较于PVP,PKP可以恢复部分压缩椎体的高度。适用于新鲜的、有症状的腰椎压缩骨折,尤其是骨折导致椎体高度丢失较多的情况。通过球囊扩张创建空间后注入骨水泥,不仅能强化椎体,还能恢复部分椎体高度,改善脊柱后凸畸形,从而缓解疼痛和恢复脊柱功能。临床研究显示,PKP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效果优于PVP,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脊柱形态和功能。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同样是主要适用人群,评估同PVP,需考虑患者全身状况。年轻患者若因外伤等导致腰椎骨折且有椎体高度丢失较多等情况,也可考虑该手术,但相对较少见。
生活方式影响:术后生活方式调整同PVP,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骨质疏松的患者,必须纠正,以降低再次骨折风险。
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不稳定性腰椎骨折,如伴有神经损伤、多节段骨折、爆裂性骨折等情况。开放复位内固定术需要切开手术,复位骨折椎体,并通过钉棒系统等内固定装置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例如,爆裂性骨折会导致骨折块突入椎管内压迫神经,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可以解除神经压迫,同时固定脊柱。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不稳定性腰椎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术能有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降低神经损伤加重等风险。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时,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如手术创伤相对较大,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可能面临感染、心肺并发症等风险更高。年轻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较好,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强,但也需根据具体骨折情况和身体整体状况来决定。
生活方式影响:术后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年轻患者若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缺乏运动等,会影响骨折恢复和脊柱功能恢复,术后需要指导其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和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对于老年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活动等会加重骨质疏松等情况,不利于术后恢复,同样需要进行生活方式指导。
手术前准备
影像学检查:术前需进行腰椎X线、CT、MRI等检查,明确骨折的类型、程度、部位以及是否有神经受压等情况。X线可以初步了解骨折的大致情况,CT能清晰显示骨折块与椎管的关系,MRI可以评估脊髓神经损伤情况。
全身状况评估: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评估,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评估营养状况,因为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术后恢复。
手术后康复
早期康复:术后早期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一般术后1-3天可开始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等。
后期康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腰背肌锻炼等康复训练,促进脊柱功能恢复。例如,术后2-3周可开始进行卧位的腰背肌五点支撑法等锻炼,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术后更要注意预防再次骨折,严格按照医生指导进行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要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预防感染,因为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术后康复要注重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避免过早进行过度剧烈的运动导致内固定失败等情况。要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