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是肌腱外层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过度使用或炎症反应引发的慢性损伤性疾病,常见于关节活动频繁部位,病理核心为腱鞘纤维化、增厚致肌腱滑动受阻,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之分,临床以非感染性狭窄性腱鞘炎常见,多见于30-50岁女性,与重复性手部动作相关。其典型症状有疼痛、活动受限、肿胀与压痛,病程早期为间歇性疼痛,后期可发展为持续性疼痛,未及时干预会导致永久性损伤。治疗方案首选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与制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和局部注射,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者。特殊人群中,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避免用非甾体抗炎药,局部注射需严格评估;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需控制,手术要评估心肺功能;儿童青少年“扳机指”多与先天狭窄相关,需早期手术,避免长期用支具;职业相关人群要注意调整姿势和练习时间。预防与长期管理需动作优化、力量训练、环境调整,高危人群要定期筛查。
一、什么是腱鞘炎?
腱鞘炎是肌腱外层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过度使用或炎症反应引发的慢性损伤性疾病,常见于手腕、手指、足踝等关节活动频繁部位。其病理核心为腱鞘纤维化、增厚,导致肌腱滑动受阻,形成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的典型表现。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腱鞘炎(如细菌侵入)和非感染性腱鞘炎(如重复性劳损),临床以非感染性狭窄性腱鞘炎最为常见,多见于30~5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3倍,与长期家务劳动、键盘操作、乐器演奏等重复性手部动作密切相关。
二、腱鞘炎的典型症状
1.疼痛特征:
1.1.局部刺痛或钝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夜间疼痛可能影响睡眠。
1.2.疼痛部位固定,多位于关节屈侧(如手腕桡侧、手指根部),按压时疼痛明显。
2.活动受限:
2.1.关节屈伸困难,如手指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呈“扳机指”样弹响。
2.2.手腕旋转、抓握物品时力量减弱,严重者无法完成拧毛巾、提重物等动作。
3.肿胀与压痛:
3.1.腱鞘周围软组织肿胀,触诊可及条索状硬结,压痛范围约1~2cm。
3.2.关节活动时可能触及“嘎吱”样摩擦感(摩擦音)。
4.病程进展:
早期以间歇性疼痛为主,后期可发展为持续性疼痛,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关节僵硬、肌腱粘连等永久性损伤。
三、腱鞘炎的治疗方案
1.非药物治疗(首选):
1.1.休息与制动:减少患病关节活动,使用支具固定(如手腕护具),避免重复性动作。
1.2.物理治疗:
冷敷:急性期(48小时内)每日3~4次,每次15~20分钟,减轻肿胀。
热敷:慢性期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超声波治疗:每周2次,通过机械振动软化瘢痕组织。
1.3.康复训练:
被动关节活动:轻柔屈伸关节,每日3组,每组10次。
肌力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增强周围肌肉稳定性。
2.药物治疗:
2.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2.2.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联合利多卡因鞘内注射,适用于中重度疼痛,每年不超过3次以避免肌腱断裂风险。
3.手术治疗:
3.1.腱鞘切开术:适用于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者,通过小切口松解腱鞘,恢复肌腱滑动。
3.2.微创关节镜手术:适用于复杂病例,创伤小、恢复快。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1.1.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优先选择物理治疗和支具固定。
1.2.局部注射需严格评估风险,建议产后处理。
2.老年人:
2.1.合并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者,需控制基础疾病以减少复发风险。
2.2.手术耐受性差,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
3.儿童:
3.1.青少年“扳机指”多与先天腱鞘狭窄相关,需早期手术干预以避免骨骼发育异常。
3.2.避免长期使用支具影响关节生长。
4.职业相关人群:
4.1.办公室工作者:调整键盘高度,使用人体工学鼠标,每30分钟活动手腕。
4.2.乐器演奏者:控制每日练习时间,练习前热敷关节。
五、预防与长期管理
1.动作优化:保持手腕中立位,避免长时间屈曲或过度伸展。
2.力量训练:定期进行手部握力训练(如使用握力器),增强肌腱抗疲劳能力。
3.环境调整:工作台高度应使肘关节呈90°,减少手腕负荷。
4.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如家庭主妇、程序员)每6个月进行手部功能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