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骨骨折是骨盆骨折一部分,多由强大暴力致伤,常见类型有耻骨支骨折和耻骨联合分离伴骨折,有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可保守或手术治疗,大多数经适当治疗可愈合,预后较好,骨折类型、移位程度、治疗及时合理及患者自身情况等影响预后,儿童修复能力强预后相对好,老年等全身状况差者预后相对差。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耻骨是髋骨的组成部分,位于骨盆前下方。耻骨骨折是指耻骨部位因外力作用导致的骨质连续性中断。骨盆由骶骨、尾骨和左右两块髋骨连接而成,髋骨又包括髂骨、坐骨和耻骨,耻骨骨折通常是骨盆骨折的一部分,多由强大的暴力损伤引起,如车祸、高处坠落、重物砸压等。
二、常见类型
1.耻骨支骨折
包括耻骨上支骨折和耻骨下支骨折,多因侧方挤压暴力所致,骨折端移位相对较轻。例如,在一些交通事故中,身体受到侧向的挤压力量,容易导致耻骨支骨折。
2.耻骨联合分离伴骨折
耻骨联合是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连接而成,当受到强大的前后暴力时,可引起耻骨联合分离,同时常伴有耻骨骨折。这种情况骨折端移位相对复杂,对骨盆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
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尤其是在移动患肢、按压耻骨部位时疼痛加剧。例如,患者站立、行走或翻身时,耻骨区域的疼痛会明显感觉加重。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为哭闹不安,拒绝触碰耻骨区域。
2.肿胀
骨折处周围软组织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端出血及周围组织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肿胀程度因损伤程度而异,严重时可出现皮肤瘀斑。
3.功能障碍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因为耻骨骨折后,下肢的活动会受到影响,骨盆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导致行走时疼痛加剧且无法正常负重。对于婴幼儿,可能表现为不敢活动下肢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耻骨部位是否有压痛、畸形等情况,还会检查骨盆的稳定性,如进行骨盆分离挤压试验等。但对于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患儿的疼痛和损伤。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耻骨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初步显示耻骨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能清晰看到耻骨骨质的连续性中断以及骨折端的位置关系。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耻骨骨折,尤其是合并有骨盆其他部位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如骨折端的三维结构、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等,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要权衡辐射剂量与诊断需求的关系,尽量采用合适的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影响。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适应证: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耻骨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
方法:主要是卧床休息,通过骨盆兜带悬吊牵引等方式维持骨折端的位置,促进骨折愈合。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卧床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定期更换体位,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肌肉收缩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骨折愈合,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有明显移位的耻骨骨折、耻骨联合分离明显影响骨盆稳定性的情况等需要手术治疗。
方法: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恢复耻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骨盆的稳定性。手术治疗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术后康复护理,包括伤口护理、早期的功能锻炼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要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并在术后密切关注患儿的恢复情况,指导患儿进行安全有效的康复训练。
六、预后情况
1.一般情况
大多数耻骨骨折经过适当的治疗后可以愈合,预后较好。骨折愈合后,一般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活动能力。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骨折移位明显未得到良好复位,可能会导致骨盆畸形、慢性疼痛、行走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儿童患者由于自身的修复能力较强,骨折愈合相对较快,预后通常比成人要好,但也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盆的发育情况,防止出现因骨折导致的骨盆发育异常等问题。
2.影响预后的因素
骨折的类型和移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移位明显的骨折预后相对较差。此外,治疗是否及时、合理,患者的年龄、全身健康状况等也会影响预后。例如,老年患者由于骨质本身较差,骨折愈合相对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预后相对中青年患者要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