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骨折是脊柱骶骨部位的骨折,常见病因有外伤(高能量损伤、高处坠落)和骨质疏松,临床表现为疼痛、局部淤血肿胀、神经损伤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分保守(无移位或移位不影响神经等时卧床休息、止痛、理疗)和手术(移位明显等时复位内固定),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常见病因
外伤因素:
高能量损伤:比如交通事故中,车辆的撞击力可能导致骶骨骨折,这种情况在年轻的驾驶员或乘客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没有系好安全带的情况下,身体在车内受到强烈的颠簸和碰撞,容易使骶骨承受过大的外力而骨折。
高处坠落:从较高的地方坠落,臀部或腰部着地时,冲击力传导至骶骨,从而引发骨折,常见于建筑工人等从事高危作业的人群。
骨质疏松因素: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和老年男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或钙质流失等原因导致骨质疏松。骨骼的强度和韧性降低,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如日常的翻身、轻微的跌倒等,就可能发生骶骨骨折。例如,一些老年女性在卫生间滑倒后就可能出现骶骨骨折。
临床表现
疼痛: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尤其是在坐位时,臀部接触座位会压迫骨折处,导致疼痛加剧;当患者翻身、咳嗽或打喷嚏时,由于身体的震动也会使疼痛明显加重。
局部淤血肿胀:骨折部位周围的软组织受到损伤,会出现淤血、肿胀的表现,受伤部位皮肤可能会呈现青紫色,肿胀严重时可能会影响局部的外观和活动。
神经损伤表现:如果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可能会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运动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比如会阴部的感觉减退、大小便失禁等情况,这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时较为常见,例如骨折端压迫到骶神经,就可能导致会阴部感觉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触摸骶骨部位,了解是否有压痛、畸形等情况,同时检查会阴部的感觉、肛门括约肌的张力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损伤。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筛查骶骨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看到骶骨骨折的大致情况,如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向等,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或复杂的骶骨骨折,X线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骶骨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线的位置、骨折块的移位情况以及是否合并有骨盆其他部位的骨折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骶骨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神经损伤等,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计划有帮助。
治疗原则
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骶骨骨折或虽然有移位但不影响神经功能和骨盆稳定性的骨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患者需要卧床较长时间,一般需要6-8周,卧床期间要注意防止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疼痛明显时可给予止痛药物对症处理;同时可以进行局部的理疗,促进骨折的愈合。
手术治疗:如果骶骨骨折移位明显,压迫神经,影响骨盆的稳定性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骶骨的解剖结构,解除神经压迫,重建骨盆的稳定性。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并用内固定装置固定,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骶骨骨折相对较少见,多因较大的外伤引起。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一般尽量采用保守治疗,因为儿童的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以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同时,要注意儿童在卧床期间的护理,防止发生髋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骶骨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而且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的骨折处理外,要注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保守治疗的老年人,要加强护理,定期翻身、拍背,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训练,预防肺部感染;同时要注意下肢的活动,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骼的恢复。
孕妇:孕妇发生骶骨骨折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因为很多治疗方法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选择止痛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卧床休息期间要注意孕妇的体位,防止长时间压迫腹部影响胎儿的血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