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后需从多方面进行护理,包括休息与体位要多休息、左侧卧位、避免增加腹压动作;保持会阴部清洁要温水清洗、用清洁干燥卫生用品且及时更换;监测胎儿情况要自我监测胎动、按安排做胎心监护;预防感染要避免不必要阴道检查、有感染迹象遵医嘱用抗生素;饮食要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心理调节要保持良好心态、家人给予关心支持。
一、休息与体位
1.休息:发生胎膜早破后,孕妇需尽量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充足的休息有助于减少子宫收缩,降低胎儿窘迫等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一般建议采取左侧卧位休息,这样可以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量,对胎儿的氧供等有好处。对于不同年龄的孕妇,左侧卧位的休息方式都是适用的,年轻孕妇身体状况较好,但胎膜早破后也需要遵循此原则;年龄较大的孕妇可能合并一些基础疾病,左侧卧位休息更利于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
2.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要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导致胎膜早破情况加重,促使羊水进一步流出等。比如有便秘问题的孕妇,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来缓解便秘,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安全的缓泻剂来避免用力排便。
二、保持会阴部清洁
1.清洁方法:要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每天可用温水清洗会阴部,但要注意避免进行阴道灌洗。清洗时要从前向后洗,防止将肛门周围的细菌带入阴道。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孕妇,如长期久坐的孕妇,更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因为久坐可能会导致会阴部局部不透气,增加感染风险。
2.卫生用品选择:要使用清洁干燥的卫生用品,如卫生巾等,并且要及时更换,保持会阴部的干爽。一般建议每2-3小时更换一次卫生巾,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
三、监测胎儿情况
1.胎动监测:孕妇要学会自我监测胎动,一般在每天早、中、晚固定时间各数1小时胎动。正常胎动每小时约3-5次,如果胎动次数明显减少(12小时胎动次数少于10次)或明显增多,都可能提示胎儿有宫内缺氧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不同年龄的孕妇对胎动的感知可能略有不同,年轻孕妇相对更敏感一些,但都需要认真做好胎动监测。对于有妊娠期合并症的孕妇,如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更要密切关注胎动情况,因为这类孕妇发生胎儿宫内缺氧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2.胎心监护: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胎心监护等检查。胎心监护可以连续记录胎心的变化以及子宫收缩情况等,通过胎心监护能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存在宫内缺氧等问题。一般在孕晚期如果发生胎膜早破,可能会更频繁地进行胎心监护。
四、预防感染
1.避免阴道检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因为阴道检查可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如果必须进行阴道检查,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对于有早产风险的孕妇,在胎膜早破后更要谨慎进行阴道检查,防止感染上行引起绒毛膜羊膜炎等。
2.抗生素使用:如果出现感染迹象,如发热、阴道分泌物有异味等,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孕妇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需要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指征来,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等问题。
五、饮食注意事项
1.营养均衡:要保证饮食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多吃一些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维生素可以通过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来获取,如橙子、苹果、菠菜、西兰花等。对于不同年龄的孕妇,营养需求略有差异,年轻孕妇可能需要更注重整体营养的合理搭配,而年龄较大的孕妇可能需要更加关注一些特定营养素的摄入,如钙、铁等的补充,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避免刺激性食物: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甚至可能间接影响到孕妇的身体状况以及胎儿的情况。例如辛辣食物可能会导致孕妇出现便秘等问题,而便秘又可能增加腹压,不利于胎膜早破后的恢复。
六、心理调节
1.情绪安抚: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过度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孕妇的内分泌等,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家人要给予孕妇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孕妇缓解心理压力。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孕妇,如工作压力较大的孕妇,家人更要协助其调整心态,创造一个相对轻松的家庭氛围。年龄较大的孕妇可能会因为担心胎儿的预后等情况而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家人需要更加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