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舟骨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儿童无明显移位多首选;手术治疗针对有移位、陈旧性骨折等情况,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方式;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需定期复查、避免过早负重、预防并发症。
一、保守治疗
(一)适应证
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腕舟骨骨折,对于儿童患者,因其骨折愈合能力较强,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多可首选保守治疗,且儿童在保守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避免过早进行剧烈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二)具体方法
通常采用短臂石膏管型固定,将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拇指对掌位,固定范围包括前臂下1/3至近侧指节。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端对位情况,一般固定时间为8-12周,老年人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固定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在固定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情况,儿童由于皮肤娇嫩,更要注意石膏边缘对皮肤的压迫情况,防止出现压疮等并发症。
二、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1.有移位的腕舟骨骨折,如骨折端移位超过1mm,或成角超过10°,由于此类骨折难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良好的复位和愈合,需手术治疗;对于青壮年患者,即使骨折移位不明显,但考虑到腕舟骨的血供特点,为了促进骨折愈合,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2.陈旧性腕舟骨骨折,骨折超过3个月未愈合的情况,需要通过手术来改善骨折端的血运和促进愈合。
(二)手术方法
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端,进行复位后采用克氏针、螺丝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仍在发育,克氏针固定相对更常用,但克氏针固定后需要注意针道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2.植骨术:对于陈旧性骨折伴有骨不连的情况,往往需要在复位固定的同时进行植骨,以促进骨折愈合,植骨材料可以是自体骨(如髂骨)或异体骨等,自体骨的植骨效果相对更好,但取骨会给患者带来一定创伤,儿童取骨需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3.腕关节融合术:适用于少数骨折不愈合且腕关节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但该手术会牺牲腕关节的部分功能,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在骨折固定后即可开始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患者由于好动,家长需协助其进行手指的活动,避免手指关节长期不活动导致僵硬。同时,可进行肩部和肘部的主动运动,增加上肢的血液循环。
(二)中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一般在固定后6-12周左右,需根据X线复查情况决定)后,拆除外固定,开始进行腕关节的渐进性活动度训练,包括腕关节的屈伸、桡尺偏等活动,可借助康复器械进行辅助训练,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力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在家长和康复治疗师的密切监督下进行,防止儿童自行过度活动。
(三)后期康复(骨折完全愈合后)
骨折完全愈合后,要加强腕关节的力量训练和功能恢复训练,可进行提重物、手腕旋转等功能锻炼,恢复腕关节的正常功能,提高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儿童患者在康复后期要逐渐恢复日常的活动和学习中的手部使用,但仍需避免从事过于剧烈的运动。
四、预后及注意事项
(一)预后情况
腕舟骨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的类型、治疗方法及治疗时机等因素有关。保守治疗的患者骨折愈合率相对较低,尤其是近端骨折,因为腕舟骨近端血供较差,容易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手术治疗的患者骨折愈合率相对较高,但仍有一定比例出现骨不连等情况。儿童患者由于自身愈合能力较强,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
(二)注意事项
1.定期复查: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都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治疗后的1、2、3、6个月等时间点进行复查,儿童患者复查频率可适当增加。
2.避免过早负重:在骨折愈合前,患肢要避免过早负重,尤其是腕舟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过早负重容易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儿童患者由于活泼好动,家长要严格限制其过早进行负重活动。
3.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如保守治疗时要注意石膏固定的护理,防止压疮、血液循环障碍等并发症;手术治疗后要注意观察有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儿童患者术后更要注意针道感染等情况。
                            


